产后抑郁症138例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2011-08-08吴美凤殷明媚何景静
吴美凤 殷明媚 何景静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在产褥期出现的抑郁症状,是一种妇产科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笔者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孕产妇并出现产后抑郁的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1.12±2.82)岁,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产妇的抑郁心理状态进行评定。
1.2 研究方法 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病例,探讨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出现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身体因素、家庭因素、个体特征以及其他(新生儿哭闹、环境嘈杂等)。见表1。
表1 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类分析
3 讨论
产后抑郁不仅对产妇的身心健康有不良影响,而且还对婴儿的情感、智力的发育以及行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1-2]。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身心医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解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及时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3.1 做好围生期的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围生期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做好妊娠及分娩期卫生指导,帮助孕妇了解有关妊娠、胎儿宫内发育及分娩的相关知识,并重视孕妇的心理咨询及指导[3],使其了解在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巧及产后保健、科学育儿等基础上做好生产的心理准备,并指导产妇进行合理的营养和适当的活动锻炼,增强其机体抵抗力,对抑郁前兆的孕妇应积极帮助其调整心态,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
3.2 入院后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孕妇入院后,医务人员以热情的态度接待,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其感受到医院的温暖,感受到关心与关注。讲解分娩过程中的基本知识,详细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生和护士及本科室的技术力量,使其能够对环境熟悉[4],并对医生信任,介绍科学接生的优越性和安全性,认真回答问题,尤其要针对孕妇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动进行情感疏导,使孕妇安定情绪。
3.3 陪伴产妇分娩,增强患者信心。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而调查显示95%的产妇对分娩存在紧张、恐惧心理[5],担心分娩疼痛、分娩的安全以及婴儿健康等。进入产程后,产妇尤其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以及家人的陪伴,可以通过有陪待产、导乐分娩、分娩镇痛的方式,满足产妇心理需求,给产妇以心理、生理、情感上的支持,减轻产妇心理负担,以人性化的服务模式支持产妇顺利完成分娩,减少产妇体力消耗,从而利于其产褥期的恢复。
3.4 重视产褥期的心理护理。在产妇经历怀孕及分娩过程中,其内分泌激素尤其是性激素水平会出现大幅度变化,加之分娩的疲劳、产后伤口的疼痛、子宫收缩痛、睡眠差、照顾婴儿无经验、乳汁不足、便秘、尿潴留等原因,产妇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6]。产妇对即将承担母亲角色不适应,也会造成心理压力,产生抑郁与焦虑,导致情绪紊乱,人际关系敏感,形成心理障碍。我们通过对在院产妇提供心理和生活护理,对已经出院的产妇通过上门家访和或电话随访的方式,关心、体贴产妇,传授育婴知识,使其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技巧及哺乳姿势。诱导产妇疏泄情感,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并创造良好的修养环境。有计划地指导产妇进行康复训练,做好产褥期保健操,从而增强产妇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5 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情感支持。对产妇的丈夫、公婆、父母等家庭成员进行有关心理卫生方面的宣教,做好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建立温馨的家庭氛围[7],给予产妇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关心产妇的心理感受,对刺激产妇情绪的敏感问题尽力避免,为产妇创造一个安静、闲适、健康的休养环境。积极营造快乐的心理氛围,鼓励并指导产妇参与新生儿的护理,通过新生儿抚触及新生儿游泳等项目的开展,使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其中,增加与孩子的交流,使其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乐趣。家庭支持是一个主要因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产妇的恢复,家庭成员要善于倾听,使其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在家庭及家人心目中的地位[8],从而消除苦闷情绪,增强信心。护理人员应适时适度的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为产妇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提高其心理素质,指导和帮助产妇,对其丈夫进行教育和指导,改善家庭关系与生活环境,使她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尤其要关注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以减轻可能存在的压力,确保母婴健康平安。
[1]崔才三,隋京美,韩丹青.产后抑郁症的病因、诊断及防治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5,14(4):321.
[2]冉令梅. 58例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30(2): 143-145.
[3]陆雯,陈焱,汤月芬,等.产科抑郁症的诊断与处理[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5,16(6):355-357.
[4]方秀新,宋海英.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综述[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2):107-108.
[5]赵玉婵,张济枝,刘文枝.产后抑郁症的发病诱因及健康教育[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3):125.
[6]王增艳.产后抑郁症的调查分析及防护[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7,15(2):4-5.
[7]阮丽珠.浅析农村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及预防[J].当代医学,2009,15(19):26.
[8]钟永红,陈桂兰,许红雁,等.韶关地区孕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现状及发病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7,20(11):47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