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2011-08-07李晓东潘庆丰马军民
李晓东,毛 丽,潘庆丰,陈 飞,苏 钢,马军民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安徽 芜湖 241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超重或肥胖症者常合并糖代谢紊乱。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不佳,血糖达标率低。我们采用甘精胰岛素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观察其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2009年1~12月住院及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86例。男48例,女38例,体重指数(28.76 ±1.41)kg/m2,年龄(55.05 ±6.26)岁。入选标准为:①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年龄40~65岁。③体重指数≥24 kg/m2。④使用口服降糖药(指包括二甲双胍和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至少3个月而血糖控制不佳,表现为 7.0 mmol/L<FBG≤13 mmol/L,HbA1c≥7.0%。⑤排除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其他全身性疾病,肝肾功能不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感染的患者。试验所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由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生产。
1.2 方法 制定合理的饮食、运动治疗方案,停用原口服降糖药物,采用白天三餐前口服盐酸二甲双胍,根据三餐后2 h 血糖调整剂量,0.75 ~2.25 g/d,联合睡前(22:00~22:30)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Glargine),起始剂量 0.2 ~0.3 IU/kg体重,根据FBG调整剂量,以 FBG达到 <6.7 mmol/L,2 h BG<8.0 mmol/L为治疗目标,疗程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指标:FBG、2 h BG、HbA1c、BMI。
2 结果
本研究共入选86例患者,全部完成6个月的临床观察,脱落率为0,患者依从性好。
2.1 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变化治疗前后 FBG分别为(9.2±1.0)mmol/L和(5.7 ±0.9)mmol/L,2 h BG 分别为(15.6 ± 2.2)mmol/L 和(7.9 ±1.9)mmol/L,HbA1c分别为(8.3±0.8)%和(6.5 ±1.0)%,治疗后 FBG、2 h BG、HbA1c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显著性,BMI也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各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n=86,±s)
表1 各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n=86,±s)
FBG(mmol/L)2 h BG(mmol/L)HbA1c(%)BMI(kg/m2)9.2 ±1.0 15.6 ±2.2 8.3 ±0.8 28.8 ±1.4治疗后 5.7 ±0.9 7.9 ±1.9 6.5 ±1.0 28.5 ±1.5¯d ± sd 3.5 ±1.1 7.7 ±2.0 1.8 ±0.6 0.3 ±1.5配对 t值 29.51 35.70 27.82 1.85 P值治疗前<0.01 <0.01 <0.01 >0.05
2.2 低血糖发生率和不良事件 以有明显低血糖症状或血糖≤2.8 mmol/L为低血糖诊断的标准。联合治疗过程中共有低血糖发作5例次,未出现伴意识障碍等严重低血糖事件。
3 讨论
以往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即换用预混胰岛素治疗,但由于此类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使用胰岛素剂量较大,造成人为高胰岛素血症,使肥胖加重,后者又进一步加重糖、脂代谢紊乱,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血糖不易控制。
2007年ADA糖尿病治疗指南提出:对2型糖尿病治疗,首选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治疗,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HbA1c≥7%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增加基础胰岛素[1]。LAPTOP研究也提示,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较改用预混胰岛素可使更多患者达标,且安全性好[2]。
本研究表明,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使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FPG、2 h BG和HbA1c水平明显下降,并达到目标值,且低血糖发生率低,与一些报道结果相似[3,4]。这可能是由于甘精胰岛素是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模拟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作用时间持续 24 h 无峰值[5,6],每日一次皮下注射,依从性好,可使多数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二甲双胍可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和输出,促进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抑制脂肪分解,降低脂肪毒性对胰岛细胞的损害,减轻胰岛素抵抗[7]。
本研究同时发现,治疗终点时BMI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原因:二甲双胍可使体重减轻[8],而胰岛素可使体重增加,同时血糖控制达标后,体重可较前有所增加[9],两者相互拮抗,因此体重减轻不明显。
本研究证实,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方案能使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满意控制,无明显体重增加且未出现严重低血糖事件。此联合治疗简单、合理、有效、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07[J].Diabetes Care,2007,30(Suppl 1):S 4 - S41.
[2]HANS U.JANKA,GERD PLEWE,MATTHEW C.RIDDLE,et al.Comparison of Basal Insulin Added to Oral Agents Versus Twice-Daily Premixed Insulin as Initial Insulin Therapy for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5,28(2):254 -259.
[3]甘精胰岛素临床研究协作组.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30(1):8 -11.
[4]李丽疆,罗丽真,潘佳秋,等.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8(3):193-194.
[5]MCKEAGE K,GOA KL.Insulin glargine:a review of its therapeutic-USe as a long-acting agent for the management of type I and 2 diabetes mellitus[J].Drugs,2001,61:1599 -1624.
[6]HAMANN A,MATTHAEI S,ROSAK C,et al.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breakfast,dinner,or bed time administration of insulin glargine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3,26:1738 -1744.
[7]廖二元,莫朝晖,刘石平,等.内分泌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96-1398.
[8]许曼音,陆广华,陈名道,等.糖尿病学[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7.
[9]叶山东.临床糖尿病学[M].第2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