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财政赤字政策是有效的吗?
——基于储蓄视角的有向无环图分析
2011-08-06唐毅,黎明,许璞
唐 毅,黎 明,许 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的方式逐渐由以前的决算赤字 (事后赤字)改变为预算赤字(事前赤字)。1998年为应对当时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特大自然灾害,国家实施了大规模、主动的财政政策,导致1998—2003年间我国财政赤字的总额达到了空前的水平。2003—2007年间,为防止通胀,之前的财政扩张力度有所收紧,加上财政收入的上升,赤字规模逐年减少,并于2007年首次实现了财政盈余。2008年则是转折性的一年,上半年财政还有所盈余,到了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为保增长、促就业,政府紧急出台“4万亿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最终致使全年的财政重新出现了赤字。2009年财政支出延续了上一年的势头,使我国较短时间内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在世界率先实现回升。2011年,我国在平稳渡过国际金融危机后,7月份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又提出未来10年内将投资4万亿元用于水利建设的方案。由此可见,财政赤字政策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调节宏观经济的一种必要手段。
财政赤字政策是否有效?长期以来各大经济学流派对该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分歧。Gale和Orszag把各种流派的观点归纳为:传统凯恩斯学派财政赤字有益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财政赤字有害论、李嘉图的财政赤字中性论。在这三大流派中,李嘉图的赤字中性论是评价财政赤字政策有效性的基准理论模型,验证该定理是否成立相当于证明财政赤字政策是否有效[1]。国外的学者 Feldstein[2]和 Perotti[3]和国内的学者类承曜[4]和郭庆旺等[5]基于李嘉图等价定理并从消费的视角对财政赤字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过验证。
二、理论模型
Barro分析了200年前李嘉图提出的财政赤字等价理论,即预算赤字中性论[6]。本文以该模型为作为实证检验的理论基础。
1.家庭效用最大化模型
假设一个无限期界的典型家庭,其效用的最大化表示为:
其中,ct是t时间个人的消费量,nt是劳动供给量,ρ是对效用的时间偏好率。家庭效用函数满足凹函数条件。为简化分析,假定劳动供给量是给定的 (nt=1),实际收入为wt,如果令家庭初始拥有的财富为K0,在t期末为Kt,rt-1为t-1时期的实际收益率,则家庭在t时期的预算约束是:
将dt定义为贴现因子:
根据 (2)式和 (3)式得到t=1时期初的总预算约束的现值:
其中,T代表时间,表示个人寿命,T≥1。
假定家庭中父母不给后代留有遗产,同时也不会为子女留下债务,家庭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就是KT=0,将其代人 (4)式,则有
因此,家庭效用最优化问题变为在 (5)式的约束条件下,实现效应最大化。其一阶条件为:
2.加入政府跨期预算约束
假设政府支出G的来源是计息的国债和税收。国债期限为一年而且政府利率与私人利率相同。那么政府预算约束是:
(7)式中,Gt是政府购买支出,Bt-1是 t-1期末未偿还的实际债务余额,rt-1是债务的实际利率,Tt是t期的实际税收收入。用债券B0代表家庭的初始财富,那么家庭的财富就等于:
已知d0=1,将 (3)和 (7)代人 (8),整理可得:
根据家庭最优化模型,H为有限界限时,当dHBH=0,家庭效用最大。对 (9)式,(dHBH)=0是家庭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于是(9)式变形为:
(10)式表明,政府的全部支出最终都由税收支付,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其财富不随预算赤字的路径发生变化。
由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可以分别从消费和储蓄两个角度验证李嘉图定理是否能够成立。已有大量文献从消费的角度进行过验证,这里不再赘述。从储蓄的角度而言,李嘉图等价定理即认为由预算赤字增加导致的政府储蓄的减少会被私人储蓄的增加所抵消,总的国民储蓄并不会因政府是借债还是征税而变化。所以,对李嘉图等价定理是否成立的验证也可以从总的国民储蓄(政府储蓄和私人储蓄此消彼减)是否变化的角度进行。
三、我国的财政赤字和国民储蓄情况
1.财政赤字情况
我国的财政政策在改革开放以前采取的是“平衡预算”,之后为了加快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基本上实施的是“赤字预算”(除1978、1981、1985和2007年国家财政有少量节余外,32年间有28年是赤字)。
2.国民储蓄情况
我国的总国民储蓄率较高,并且近十几年来还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截止2009年超过了50%。与许多西方国家的情况相反,中国近年来大规模的财政赤字的增加并未导致国民储蓄下降,这与本文第二部分李嘉图等价定理和新古典主义所描述的情形并不相符,似乎更符合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观点。为此,我们有必要在下文中利用计量方法深入分析中国财政赤字与国民储蓄之间的关系。
具体到各项储蓄指标上,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的住户 (居民)储蓄与GDP之比实际上相当稳定。1992年为20.3%,2008年为22.9%,期间有些波动,低的时候到17%,但基本保持在20%上下;企业储蓄占GDP比1992年为11.3%,2008年达21.9%,增长了近1倍;同期,由于经济运作良好,再加上政府开源节流,使得其储蓄占总GDP的比重从1992年的4.4%提高2008年的8.3%,上升了近1倍。但从图2来看,政府储蓄基数相比较而言较小 (历年只占到总储蓄的10%—15%),因而企业储蓄的大幅增长对总国民储蓄增长的贡献更大。
图1 1992—2008年企业、政府和住户储蓄占GDP比
图2 1992—2008年企业、政府和住户储蓄占总储蓄比
四、实证检验
1.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VECM(可认为是含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方法论上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以往对政策工具传导的有效性及相互间动态关系的研究中,现有文献大多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与预测方差分解方法进行分析,但这些研究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Granger因果检验的定义是基于时间次序的“先后”,并不考虑变量间的同期因果关系;其次,Granger因果检验对滞后项的选择十分敏感。然而最近,Spirtes 等[7]和 Pearl[8]在 VAR 研究领域里取得了新的进展,他们提出了“有向无环图”(DAG)的分析方法,即通过分析扰动项之间的 (条件)相关系数,以正确识别扰动项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进而为正确设定VAR扰动项的结构关系提供客观的依据,从而避免了上述传统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性[9]。
DAG(有向无环图)技术是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示变量间同期因果关系的依赖性和指向性。具体来说,就是在对扰动项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变量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进行识别。在实际分析中,我们可用DAG直观地描绘出变量间的同期因果关系。运用软件 TETRAD4.3,利用 PC算法 (algorithm)[10],通过“扰动相关系数矩阵”对各变量之间的无条件相关系数以及偏相关系数 (条件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得出各变量间同期因果关系的依赖性以及因果关系的指向性。
2.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本文样本区间为1978—2009年,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国民储蓄 (NS)=GNP-最终消费=GN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NSt表示经过CPI指数消减后的实际国民储蓄额,经验上为消除异方差性取其自然对数为LNNSt;Yt表示经过GDP平减指数消减后的实际GDP,取其自然对数LNY;CZ表示财政赤字,为实际财政支出减去实际财政收入后再取自然对数,正值表示财政赤字;MRt表示名义利率。
3.ADF单位根检验
对原始数据取一阶差分后,由于序列在零值附近随机波动,故用不包含截距项的检验回归模型对序列进行ADF检验。由计算结果表1可以看出,变量LNGDP、LNNS、LNCZ、MR的序列均为非平稳I(1)过程,而其一阶差分项均平稳,均为I(1)过程。
表1 原始数据取对数后的ADF检验和对数一阶差分后的ADF检验
4.协整检验
由于变量LNGDP、LNNS、LNCZ、MR都是I(1)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先决条件。对多变量的协整检验,我们采用Johansen检验法 (E-G两步法多用于单变量检验)。首先要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期,这里通用的方法是先建立无约束VAR模型,并根据AIC准则找出其最优滞后期,而VECM是以一阶差分形式进行的,滞后阶数比VAR小一个,在这里协整检验的滞后阶为1阶。表2中,LogL为对数似然函数、LR为似然比、FPE为最终预报误差准则、AIC为赤信准则、SC为施瓦茨准则,HQ为 Hannan-Quinn准则。
表2 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检验结果
在协整检验选项中选择列出5种协整方式的综合检验选项,并定义滞后区间为 (11),可得到在5%的置信水平下,模型设定DSP选取无截距无趋势的模式进行Trace的协整检验,如表3所示。
表3 Trace(特征值)协整检验结果
由Trace检验可以看出,*表示数据在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着两个协整关系。
5.同期因果关系的DAG分析及识别
表4 各变量之间“扰动相关矩阵”
我们以各变量“扰动相关系数矩阵”为出发点,对变量之间的同期因果关系进行DAG分析,DAG分析的结果也将是我们进行识别、分析的重要前提。研究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NS、LNCZ、LNGDP和MR之间同期间因果指向如图3、图4所示。
图3 无向完全图
图4 在5%置信水平下同期因果关系DAG
如图3所示,各个变量均与其它变量有着无方向的连线,以表示各变量之间有可能存在的同期因果关系,该图为“无向完全图”;如图4所示,利用TETRAD软件的PC算法,我们认为若两两变量之间偏相关系数p值①如需相关数据请与作者本人联系。过大,则为同期独立关系,它们之间就不存在同期的因果关系。逐个检验后把不存在同期因果关系的连线去除,于是在开始建立的无向完全图中只剩下LNNS、LNCZ、LNGDP之间有连线,且根据相应的方向判别准则分析,可知三者的同期因果关系为LNCZ→LNNS,LNCZ→LNGDP,LNNS—LNGDP。由此可得,可能存在从实际财政赤字到实际国民储蓄和实际GDP的同期因果关系;实际国民储蓄和实际GDP之间存在着同期因果关系,但具体的因果指向不明确。
6.向量误差修正VECM模型
基于上文对我国财政赤字和国民储蓄情况的分析和DAG因果检验结果,可以在经济理论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VECM模型施加先验约束。在两个协整关系中,我们可以分别设定实际GDP和实际的国民储蓄为因变量,得到实际GDP方程和实际国民储蓄方程。
首先,建立VECM模型:
其中 yt=(LNNS,LNGDP,LNCZ,MR)',β是4×2的矩阵,其每一列所表示的各变量的线性组合是一种协整形式,即有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因此β称为协整向量矩阵,2为协整向量的个数。α也是4×2的矩阵,其每一行元素是出现在第i个方程中的对应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即调整系数,故称为调整系数矩阵,表明了对短时间内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修正速度。协整向量的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协整向量的估计结果
经检验,表中的协整向量分别得到的两个线性组合序列都是平稳的,即都是I(0)的。表5中取值为1或0的变量系数是本文施加的约束,如协整方程 (1)表示实际国民储蓄方程,假设实际国民储蓄与实际赤字、名义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而约束实际GDP的系数为0,即:
(12)式中ecm1t表示回归方程的残差项,也即误差修正模型中的误差修正项,实际国民储蓄方程中的系数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财政赤字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国民储蓄提高0.03个百分点;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实际国民储蓄减少0.23个百分点。
协整方程 (2)表示实际GDP方程,假设实际GDP和实际财政赤字,名义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而实际国民储蓄变量系数为0,即:
(13)式中ecm2t也表示回归方程的残差项,方程中的系数分别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财政赤字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实际GDP上升0.24个百分点;名义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实际GDP下降0.17个百分点。
在 (12)、(13)式的基础上讨论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可以建立下面的VECM模型:
其中,ecmt-1=(ecm1t-1,ecm2t-1)'。
式中的每一个方程都是一个误差修正模型。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文的VECM模型非平稳,不能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进行解释。
五、分析与结论
本文前述检验结果显示,在实际国民储蓄方程中,财政赤字和国民储蓄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原因如本文前面分析,我国近年来实施积极的财政赤字政策后,政府储蓄虽有所下降,但私人储蓄 (包括住户和企业)却快速上升,以至于总的国民储蓄逐年增长,说明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并不适用;在实际GDP方程中,财政赤字和我国GDP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这个结论与国内大多数文献分析类似[12-13],即积极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更深入地对储蓄方面分析可以发现,在私人储蓄 (分为住户和企业两部门)的增长中,企业的贡献度最大,而我国居民储蓄占GDP之比一直稳定在20%左右。应当看到,中国企业储蓄高,和农村劳动力富余有密切关系。农村富余劳动力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会,并逐渐在沿海和城镇、在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的环节就业。这实质上是一个城镇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结束之前,劳动力成本始终是相对较低的。显然,中国具有潜力的投资领域(新经济增长点)是城镇化发展;另外,公司部门的利润较高,还缘于我国特殊的股权分布结构致使广大劳动者只分享到较少的公司利润,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了近年来企业储蓄不论是基数上还是比例上都过高。所以,私人储蓄高,根本原因是由于企业部门的储蓄高,而企业部门的高储蓄并不是由于预期到政府赤字所带来的未来税收所导致的预防性储蓄的增多,而是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因此,李嘉图等价定理的解释在中国的实情下并不合理。
回顾本文第三部分描述的我国1998—2003年的财政赤字状况,当时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都投资在基础设施上面,高速公路、港口、电网改造,结果我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是9.6%,持续了20余年。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当时的普遍看法是不可能再继续以9%的速度增长下去。但是我们现在来看,2003—2009年,我国的平均增长率不仅没有下滑,反而超过了10%,原因何在?最有可能的就是我国靠前一段时间的积极财政政策,把增长的瓶颈解决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时,政府的财政赤字、公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0%。到了2007年则减低为20%,为什么能这样?可能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的这些财政刺激政策,使增长率提高了,导致政府的税收增加了,增加的财政税收,不仅可以偿还在前阶段时间的投入,甚至还有剩余用来储蓄。根据前文的实证检验结果以及对中国实情的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并非如李嘉图定理所述,理性人会意识到政府的赤字最终是由未来的征税予以偿还,所以尽管当期征税额减少,理性人的消费也不会增加,反而会未雨绸缪事先进行预防性的储蓄,而在该预期下的行为导致了储蓄的增长。而是因为我国财政赤字政策与投资刺激经济,确实创造了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最终导致了储蓄的增长。
从政策层面上来进一步探讨,在各国利率水平趋零,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较小的情况下,如果希望采取财政赤字政策来振兴世界经济,怎样能打破可能的李嘉图等价?答案如前述所分析,即是需要找世界的新增长点。怎么实现呢?要看增长的瓶颈在什么地方?众所周知,全球的经济增长更多的会在发展中国家,包括像中国、非洲、南亚等收入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当前全球性的经济衰退,问题不是单个国家的能力能解决的,更需要一个全球范围的努力。这种状况之下,较好的办法是有一个全球协同的财政刺激政策,这样就能够同时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15]。
[1]Gale,W.G.,Orszag,P.R.Economic Effects of Sustained Budget Deficits[J].National Tax Journal,2003,(7):1-39.
[2]Feldstein,M.S.Budget Deficits,Tax Rules,and Real Interest Rates[R].NBER Working Paper,1986.
[3]Perotti,R.Estimating the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in OECD Countries[C].ISOM Conference,Frankfurt,2002.
[4]类承曜.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理论回顾和实证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2):9-13.
[5]郭庆旺,吕冰洋,何乘材.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实证分析:协整方法[J]. 财政研究,2003,(9).11-13.
[6]Barro,R.J.The Ricardian Approach to Budget Deficit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89,(3):37-54.
[7]Spirtes,P.,Glymour, C., Scheines, R.Causation,Prediction and Search[M].Cambridge:MIT Press,MA,2000.
[8]Pearl,J.Caus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9]杨子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研究——基于有向无环图的应用分析[J].经济研究,2008,(3):81-91.
[10]Scheines,R., Spirtes, P., Glymour, C.Meek,C.TETRAD II Tools for Causal Modeling:User's Manual and Software[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94.
[11]郭庆旺,贾俊雪.财政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J]. 财贸经济,2005,(4):41-45.
[12]刘溶沧,马拴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J]. 经济研究,2001,(2):13-19.
[13]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若干观察与分析[R].马来西亚央行高级研讨会报告,2009.
[14]林毅夫.积极财政政策可助经济重新快速增长[N]. 上海证券报,2010-06-08.
[15]孙健夫,杨文杰,张维.从平衡财政到扩张性财政——评我国宏观财政政策的转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