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幸福需要体会

2011-08-05刘艳红

中国德育 2011年8期
关键词:沟通交流家校班级

说到班级文化建设,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说到班级文化建设涉及的各种关系,很多人也自然地将重心放在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上。而在班级文化中处于隐性地位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却很少被人重视。但正是这种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家校联系,却成了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制胜法宝。

说到与我们班学生家长的关系,我只想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幸福”!

可能大家会很惊讶,我何以会用幸福一词来形容与42 个孩子家长的关系呢?但是这确实是我的真实感受,因为通过与家长一年多的接触、磨合,我现在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的关爱。节假日,我会收到很多家长的祝福短信;日常生活中,我也多次收到家长的问候。他们的短信或电话里没有学生的信息,只是问问我最近工作怎么样,身体怎么样,忙不忙累不累。有的家长还会邀请我去家里玩。当家长与我的联系中可以不谈学生的时候,也就说明他们真正地信任了我、接受了我,而与这样的家长一起教育孩子,又怎么会担心家长不配合工作呢?不过,在这份幸福还没来敲门之前,我也确实做了很多努力。我愿意把我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与家长联系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在与家长的联系中,中心话题只有一个,那便是孩子,但我认为,真正成功的家校联系却并不一定是从讨论孩子开始。在家访或是与家长个别沟通交流的时候,我会先与家长聊些与孩子无关的事情,比如说南北方的生活差异、饮食差异,甚至是时装发型等等,想办法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让家长看到一个有亲和力的老师,千万不要让家长觉得你是他孩子的老师,是凌驾于他之上,是主宰他孩子命运的“神”,这种看似占优势的高高在上,其实正是家校联系中的一个死结。打开这个结,让家长们看到你是一个可以面对面与他交流、帮助他孩子进步的人。这样,他才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定位你,审视你,也自然而然会在心里接受你。这就为以后的家校联系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从结识一群原本素昧平生,现在却朝夕相处的学生的那一刻起,作为班主任,同样要面对的,还有40多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文化层次的家长,这些家长会以千姿百态的面貌和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懂教育的、不懂教育的,明事理的,一味纵容孩子的……所有的性格类型我们都有可能接触到。所以就注定了与他们的交往将是“危机四伏”,充满挑战的。在面对一些家长与教育相悖的行为和理论的时候,我没有过批评指责,因为我始终牢记一句话:“我是学生的老师,但我不是家长的老师。”我不能对他们横眉冷对,不能用教育学生的语气和态度跟他们讲话,我必须放下一切自己认为正确的教育理论,平和地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真心。在沟通交流时,当他们对孩子迷茫无助时,我力争把觉得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告诉他。可以说,我的目的是“蓄谋已久”的,但是方式却是潜移默化的,这样更容易被家长接受。而当他们把我的教育方式方法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的时候,他们的心里也就再次认可了我,认可了我的教育教学,我便取得了成功。

面对不同类型的家长,我们要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战术,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尽可能地强调孩子的优点,因为在每个家长的心里,他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寄托了他们一家人希望的“小花朵”,而老师的评价在家长的心目中更是如“圣旨”一般。因此我们不要轻易宣布那道否定孩子的“圣旨”,而是要尽可能地找寻孩子的优点。再不好的孩子身上也一定有优点,而我们就要把这些优点传递给家长,让家长觉得老师找他谈话不是为了批评指责他的孩子,而是为了让孩子身上存在的一点小问题尽快解决,是为了让他的孩子在优秀的基础上更加优秀,更加完美。

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有一个制胜的法宝,那就是对学生的爱。只要我们真心爱这些孩子,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去关爱孩子,孩子们感受得到,家长们更感受得到。

【刘艳红,上海市南汇第二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煦

猜你喜欢

沟通交流家校班级
班级“无课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留守儿童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交流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之我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