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人格教育的基础
2011-08-05成尚荣
我们永远景仰、怀念陶行知,因为陶行知是“永远”的。
是什么让陶行知“永远”?是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是他倡导的真教育、活教育,是他推动的民主教育、平民教育……让我们内心永远充溢着追求教育理想和本真教育的温暖。这些至今都写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熠熠闪光。不过,我总觉得在这些“教育”以外,陶行知还用什么影响着、引导着我们?抑或说,这些“教育”的内核是什么,是什么支撑着这些“教育”?细想想,还是他的两句话:“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的人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学生一定要有“坚强的人格”。他又对“坚强的人格”做了进一步解释,他认为人格的基础是道德。“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我们每天要问的是,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他曾代表乡村儿童向全国乡村小学教师及师范生送上一个总请愿:“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这心是爱心,是真心,是道德之心,是比金比银更宝贵的人格。今天,我们怀念陶行知,研究并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如果不深深触及他的道德教育理论、他的德育观,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是有缺憾的。
今天,我们开掘陶行知的德育观和他的道德意义,还有特殊的价值,因为,我们面临着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困惑。其原因很复杂,但不可否认,其中的关键是,我们没有搞清楚,是需要市场经济呢,还是需要市场社会呢?美国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说:“市场本身是工具,而不是价值。”“在创造繁荣的努力中,市场社会出现的危险是,市场价值观渗透到生活领域中,而这些领域本来应该是由非市场的价值观来主导的。”我们需要找回失落了的“非市场的价值观”,决不能让社会市场化。
我以为,“非市场的价值观”,首要的是道德。赫尔巴特说得相当精辟与透彻: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最高目的引导下,我们追求真,追求美,把真、善、美统一起来。值得注意的是,陶行知从未困惑过,他一直坚守着“非市场的价值观”。他以最朴实的话语道破最深刻的道理,“我们深信最高尚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精神是不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回过头来看一看,无论是真教育、活教育、生活教育、创造教育,还是民主教育、平民教育,核心是道德教育,是用道德这一“非市场的价值观”来主导教育,进而去主导社会。缺失道德,谈何教育的真与活,生活教育与创造教育也必然迷乱方向,当然也就谈不上教育的民主,平民教育定会成为一种虚妄。即使是市场经济,也首先是道德经济,所有的企业首先是道德事业,教育更应如此。陶行知先生以他“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拨正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航向,永远的道德教育成为培育人最高尚精神的教育,成为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这正是陶行知给我们“永远”的思想瑰宝和精神财富。
陶行知把道德教育聚焦在人格教育上,并且提出了“人格防”和“人格长城”的概念与命题。陶行知的人格教育是一个体系。在这一坐标体系中,纵坐标是“真教育”,横坐标是生活教育,汇集在人格培养上。说到真教育,自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育”之真,一要真实。陶行知说:“让真理赤裸裸地出来和小孩子见面,不要给他穿上天使的衣服,也不要给他戴上魔鬼的假面具。你不可以……把‘真理监禁起来或者把他枪毙掉。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陶行知的意思还在于追求真实,追求真理需要勇气,“一口气把歪曲真理的黑云吹掉”。二要真心。陶行知揭示了真教育的实质:心心相印。“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这与雅斯贝尔斯心灵呼唤心灵的意思一样,但又自然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感悟,形象、生动地教我们把自己的心永远贴着他人的心。从心出发,心里发出来,定是真诚的,定是互相启发的。陶行知强调真实与真诚,并不否定对真理、对正确价值观的守卫。事实上,有些人对“真”的把握远离了道德价值的判断与引领。中国青年报载,近日,济南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孩子以《钱,我的最爱》为题,写道:“有人说钱乃身外之物,简直就是屁话。没有钱,你怎么吃饭?没有钱,你怎么穿衣?没有钱,你住哪儿?没有钱,你怎么看病?……”据说,校长给这篇作文评了“一等”,理由是“真实,不虚伪”,网友也称这个小学生“真诚,不做作”。是的,这位小学生说了心里话,问题的实质在于真实的是否就是真理,真诚的是否要摒弃正确价值引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另一方面,问题不在孩子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成人,在社会,如何以真诚之心,帮助学生进行价值澄清,决不能由市场价值来主导,否则,如迈克尔•桑德尔所说这是“非常危险的”。
陶行知人格教育坐标体系中,横坐标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核心理念是“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是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的理论至今都在指导着课程改革,《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就是生活教育、生活德育的重要体现,即使是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都“不约而同”地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课改的实践生动地说明,教育远离生活,必然贫乏、平庸、冷漠,也必然无生动、活泼、有效的德育。生活德育的本质,陶行知揭示得非常清楚,让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尽管教育与生活不能等同,不能“零距离”,但是如果以此为理由,而否定、排斥生活教育、生活德育,却是值得警惕的。假若如此,教育、道德教育将会回到课改以前去,将会回到知识德育、口头德育、“应试德育”上去。从生活教育出发,陶行知强调“品行养成三要素是在一举一动前所下的判断”,“每天的一举一动都要引他到最高尚、最完备、最能永久、最有精神的地位”。翻开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的史料,我们会看到具体、细致的育才学校规范,会场中、师生间、同学间、师生工友间,穿衣、饮食、居住等等,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有明确要求。学生的人格正是在生活的严格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人格长城”在真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坐标中筑就而成。如此,陶行知的人格教育当然是“永远”的。
【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