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行知路上 创造精彩人生
2011-08-05杨瑞清
一、行知路的选择:奋斗就是享受,小学校能够干出大事业
走行知路,这是我选择的人生道路。
我的行知路的起点是南京五里小学。
当学生时,我就非常崇拜南京晓庄师范的创办人陶行知先生,所以我1981年毕业时,写了志愿书,要求到偏僻的乡村小学教书。就这样,我来到了五里小学。
在进城和回乡之间,我选择了回乡。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
青春不能没有理想支撑,事业不能没有激情相伴!
当时的五里小学,在一个小山坡上,十分简陋,连围墙也没有。吃饭没人管,只能用小煤炉自己料理生活,每周步行八九里路到集市上买一次菜。当时的工作、生活条件的确比较艰苦,可是我还常常因为没有吃到陶行知先生当年住牛棚办教育的那种苦而失落呢。
正当我踌躇满志要大干一番的时候,1983年5月,组织上决定调我到江浦县担任团委副书记。当时我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我一直梦想着像陶行知那样办乡村教育,改变乡村教育落后的面貌,如果我去县团委工作了,这个愿望不就落空了吗?另一方面,团委工作对我也是有吸引力的。就在这样的矛盾心态中,我服从安排去了团委。几个月后,新鲜感退去,回校办教育的念头又在我的脑海跃起。我要回去,我要回到教育的岗位上!在我的一再请求下,我最终得以回到校园。
在从教和从政之间,我重新选择了从教。这是我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选择。
因为我的这次选择,不少人说我实在太傻了,丢掉了美好的前途。一开始我还没觉得什么,但是时间一长,我思想也有些波动。这时候,我读到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是他当年辞去大学教授工作,下乡为农民办教育,有人说他是傻瓜后写的:傻瓜种瓜,种出傻瓜;唯有傻瓜,救得中华。我把它抄在日记本上,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一个留洋博士、大学教授,能当傻瓜,我也能!
1985年,五里小学更名为行知小学,我开始担任校长。1991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这一年我们学校获得全国学陶成果一等奖。可是,我高兴不起来,因为十年做下来,我终于掂量出了农村教育的沉重。一方面,学校办学条件依然很差;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留不住人,骨干教师不断地调出。我压力很大。有人说你也调走算了,调走不就可以解脱了吗?但是我不甘心,我要继续战斗下去。
在解脱和坚持之间,我选择了坚持。这是我人生的第三次重大选择。
我坚信农村教育是有办法的,是有出路的。这个出路在哪里呢?我后来重点在两个字上下工夫,这两个字叫“联合”,就是联合各种力量来发展教育。在实践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张。
我们跟晓庄师范联合,成为她的第二附属小学,这样我们的教师培训得到了加强;我们跟幼儿园联合,这样我们的生源质量就有了保障。我们还尝试教育与经济联合,办校办工厂、实验农场。可是不久,我们的工厂跨了,我们的农场也难以为继。尽管如此,我们却有意外的收获。我们的实验农场吸引了城市学生,他们来这里学农。我们相机而行,在1994年成立了专门提供给城市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行知基地。
行知基地给正处于困境中的行知小学带来了转机。2010年,行知基地接待了16000多名我国城市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接待了600多名外国学生开展中华文化浸濡活动。
2001年,我在这里工作满20年的时候,行知小学开始建设美丽气派的新教学楼。最初的五里小学大门朝东,1985年的行知小学大门朝北,1994年开办行知基地后我们的校门朝西,2001年我们的新校舍大门朝南。20年学校门向转了一圈,20年磨一剑!
行知小学建成新校舍后,周边5所小学合并过来。如果不是坚持学陶20年,如果不是开办了行知基地,这所小学可能早已被撤掉了。
当然,我的行知路上苦辣酸甜都有。但在我看来,辛苦就是幸福,疲惫就是陶醉,奋斗就是享受。人生每天不就24小时吗?有人拿它打麻将,有人拿它打游戏,我拿它从事我喜欢的教育,何苦之有呢?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做你喜欢的事情,做有意义的事情,那样就会乐在其中,享受在其中。
我相信,带着这样一种感觉来做事,小学校一定可以办出大教育,小学校一定能做出大文化,小学校一定能够干出大事业。
二、行知路上的感悟:坚持、感激、成长,成就精彩人生
这些年来,我观察人生,体验人生,思考人生,似乎看到了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其实我的起点很低,小学五年,初中两年,师范三年,我一共读了十年书,中师毕业就出来工作了。
但是我觉得人生的精彩关键不在于起点高低,而在于是否能够坚持,是否懂得感激,是否不断成长。
选择很重要,但是比选择更重要的是坚持。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办乡村教育的路上整整坚持了30年。是1分选择99分坚持!
坚持下来,有一点点自豪,但更多的是感激:感激这个国家,感激这个时代,感激关心学校发展的人。没有这些,学校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格局吗?我是1分自豪99分感激!
虽然取得一点成绩,但是我知道我们还有更大的成长空间。是1分成绩99分成长!
一心坚持,可以选择好人生的立足点;诚心感激,可以把握好人生的平衡点;全心成长,可以创造出人生的制高点。
下面我就将我同事的精彩人生故事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第一个要介绍的就是李亮。1981年,李亮和我一起来到这里,追寻行知梦,工作了10年。他非常勤奋,原本中师生的他,后来读了本科,读了硕士,又考到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他一直在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后来成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副主编。
第二个要介绍的是刘明祥,他是我们学校的副校长,行知基地负责人。他比我小8岁,却比我早3年来到学校。因为我来教书的时候,他正在这里读4年级呢!他初中毕业的时候,来找我,说他也要读晓庄师范。我很高兴。后来,他晓庄师范毕业的时候,又来找我,说要回到行知小学任教。要知道,那个时候正是行知小学最困难的时候,骨干教师纷纷调出,他却要回来教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他从1990年来这里工作,到现在已经21年了,他把他的青春奉献给了行知小学。他是一个中师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全国非常有名的青少年活动教育专家。所以,一个人用心做一件事情,不管起点多低,只要有雄心壮志,哪怕在一个很艰苦的地方工作,他也不会辜负他的青春。
李亮和刘明祥,用他们自己的坚持、感激和成长,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三、行知路上的追求:学习陶行知先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们的学校叫行知小学,是用陶行知先生的名字来命名的。陶行知先生的精彩人生是举世公认的。陶行知先生学习工作过的著名高等学府,有国内的金陵大学、东南大学,有国外的伊利诺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他当了10年教授,觉得要改变中国教育的落后面貌,教育必须要下乡。于是他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选择:辞去大学教授的工作,到偏远的南京北郊,创办了他心目中的伊甸园、教育的伊甸园——南京晓庄师范。
1927年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第一批只招到13个学生,最多的时候只有100来个人。第二个特点是“穷”。晓庄的校舍是学校成立以后师生一起搭建起来的草房子。第三个特点是“短”,寿命短,只办了三年零一个月就被当时的政府强行封闭,陶行知先生遭到通缉,逃亡到日本。
就是这么一所学校,成了举世闻名的学校。因为这里出了陶行知,这里产生了影响世界的生活教育理论。
后来陶行知先生又在重庆办了一所育才学校,抗日战争时期专门招收难童孤儿就学。他还办过中学、小学、幼儿园、工学团、通讯学校、社会大学等等。
陶行知先生如何成为一名教育大师的呢?这是跟他对真理的探求有很大关系。陶行知一生改过三次名。小时候他的名字叫陶文浚,但在金陵大学读书的时候,因为非常认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哲学,便把自己名字改成了陶知行。这个名字用了20多年后,他领悟到实践出真知,行动更重要,所以把名字改成了陶行知。晚年的陶行知又改了一次名,他越来越觉得行和知是不可分的,是没有办法排先后的,于是他就又想到改名,但没找到合适的词表示“知行合一”的意思,于是他就把“行”“知”二字合写,自己创造了一个字,读作gàn。至此,他真正做到了“名”副其“实”。
1946年,陶行知先生因为劳累过度,刺激过深,在上海去世,终年55岁。
陶行知先生具有博大的中国文化造诣,精深的西方文化修养,丰厚的教育实践底蕴。这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大师的三大因素。这三条,具备一条,可算一个专家;具备两条,可算一个大家;同时具备了三条,才可能成为大师。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学习陶行知先生,用他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人要“立大志,求大智,做大事”,我要用自己的话给它加上一个注解,就是“立大志,做小事;立大志,做实事;立大志,做新事”。我相信,把这个“小事”、“实事”、“新事”做到了,就做成了大事,就实现了人生的精彩。
【杨瑞清,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全国师德标兵】
责任编辑/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