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
2011-08-04谢宁唐艳赵博王娟丽张悦张艳华
谢宁 唐艳 赵博 王娟丽 张悦 张艳华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 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腹痛或腹痛间歇性反复发作, 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 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因此明确诊断该病较困难。由于小儿腹壁薄, 脏器较成人表浅, 本研究中将高频超声应用于小儿腹部检查, 动态观察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 评价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 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间临床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156例, 男性95例, 女性61例, 年龄3~12岁, 平均年龄(6.47±3.15)岁。其中135例有明确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史。156例均以突发或间歇性腹痛为主诉, 腹痛以右下腹多见(85例), 脐周次之(48例), 少部分诉全腹痛(23例); 大多数有腹部轻压痛(107例), 少部分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20例), 其余29例无明确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
1.2 方 法
采用百胜公司DU-8、MyLab70彩色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2.0~5.0 MHz, 线阵探头频率5.0~12.5 MHz。先采用凸阵探头扫查全腹, 观察腹腔有无积液并排除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肠梗阻及占位性病变。然后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有序地对全腹进行多切面扫查, 重点是右下腹、脐周及疼痛最明显处, 发现肿大淋巴结则仔细观察其分布部位、大小、数目、纵/横比、包膜、内部回声以及血流分布情况等声像图特征。
1.3 诊断标准
结合国内外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 本组研究诊断标准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示, 淋巴结最大切面的纵径>1 cm, 横径>0.5 cm,纵横径之比>2[1]。
2 结 果
本组156例探及肿大淋巴结的纵径多在1.0~2.2 cm,平均纵径(1.56±0.37)cm, 横径0.5~0.9 cm, 平均横径(0.71±0.23)cm。肿大淋巴结主要分布在右下腹72例, 脐周35例, 右下腹和脐周均探及肿大淋巴结者26例;左下腹探及肿大淋巴结为8例, 左下腹和脐周同时探及肿大淋巴结者15例。部分患儿(35例)可见下腹部肠间隙、盆腔少量积液。本组探及的肿大淋巴结分布于腹腔肠管周围, 肿大淋巴结的分布与疼痛的部位表现出一致性。121例患儿的肿大淋巴结呈散在分布, 22例呈串珠状分布, 13例堆积成不典型蜂窝状(图1)。肿大的淋巴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光滑、完整, 纵、横径比>2, 皮髓质界限清, 中心髓质呈中等偏高回声,周围皮质呈低回声。彩色血流显示肿大淋巴结的内部血流信号明显比正常淋巴结丰富, 典型者可见沿淋巴门伸入内部的树枝状血流信号(图2), 脉冲多普勒可测及淋巴门部的动脉流速曲线, 呈低速低阻型, 收缩期峰值流速为9~22 cm/s, 阻力指数为0.47~0.64。
图1 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超声声像图 肿大的淋巴结呈蜂窝状堆积; 图2 彩色多普勒检测 显示肿大淋巴结血流丰富, 血流分布呈树枝状
3 讨 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指因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 是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 有时伴腹泻或便秘, 起病后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由于在呼吸道与肠系膜上有特殊的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 所以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以急性呼吸道感染并发, 临床当腹痛患儿新近有过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应考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2], 本病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Mann报道, 故亦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多属于病毒感染, 好发于冬春季节[3]。其病理改变为淋巴结被膜水肿, 白细胞浸润, 淋巴髓内淋巴窦及生发中心漏出性出血, 淋巴窦内见白细胞与纤维素渗出及组织增生[4]。由于小肠系膜含丰富淋巴结, 并多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 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的淋巴结最丰富; 加上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屏障作用差,所以呼吸道、胃肠道的细菌、病毒等感染常累及肠系膜, 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因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得肠内毒素或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在回肠末端滞留的时间较长而吸收较多, 所以回盲部淋巴结肿大较常见[5]。使用高频线阵探头作有针对性的重点扫查, 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可达100%, 并可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的内部结构层次, 根据其特征性的声像图, 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作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
声像图上需与本病鉴别的疾病有: ⑴急性阑尾炎:超声上也可发现右下腹淋巴结肿大, 但其肿大淋巴结数量较少, 同时可发现肿大的阑尾, 结合转移性右下腹痛可作鉴别。⑵肠套叠: 病程较长时导致肠壁水肿、渗出, 周围淋巴结反应性肿胀, 结合临床患儿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扪及包块等, 超声检查发现腹腔内肠管横断面呈“同心圆”征, 纵切面呈“套筒”征, 较易与本病相鉴别[7]。⑶淋巴结结核: 患儿多有肺结核病史, 亦可为淋巴结原发性感染。渗出型呈椭圆形或分叶状低回声结节, 亦可见淋巴结互相粘连成团。增殖型结核结节凝固, 干酪样坏死形成钙化灶, 呈强回声后方伴声影。腹腔淋巴结结核常伴腹水, 显示无回声区含不规则条状强回声结构[6]。⑷恶性淋巴瘤: 常为局部或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超声表现为多发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形态饱满, 纵横径比<2, 内部呈显著的低回声, 结构层次紊乱, 主要为皮质非均匀增厚使髓质及门部变形偏向一侧, 其内部血供丰富, 可探及高速低阻型动脉流速曲线。
超声是目前腹部淋巴结最为敏感及具特异性的检查方法, 高频超声分辨率高, 对肿大淋巴结显示率高,且定性定位准确, 能确切地测量肿大淋巴结的大小, 并能更清晰地显示肿大淋巴结的内部回声和血供分布,同时可与急性阑尾炎、肠套叠等病变相鉴别, 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1] 徐玉春, 李树芳, 丛阿妮. 彩超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意义[J]. 上海医学影像, 2003, 12(1): 64-65.
[2] 邹传霖.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J].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2005, 2(1): 6.
[3] 张芳, 张周龙. 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 中外医疗, 2009, 20(3): 163.
[4] 刘彤华. 诊断病理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117.
[5] 叶菊芬. 高频彩超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16): 2795.
[6] 张韬, 陈悦, 詹维伟, 等.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及合并症的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 2005, 1(14): 60-62.
[7] 张文, 刘英东, 孙红光, 等.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肠套叠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12(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