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扬州社区人群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C反应蛋白及动脉硬化有关疾病的关系

2011-08-01戴晓慧朱月潜王劲松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年17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戴晓慧,朱月潜,王劲松

(1.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江苏仪征,211400;2.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扬州,225002;3.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心脑血管疾病已长期占据我国城乡疾病死因构成的首位,积极预防动脉硬化对改善其发病、预后及控制肥胖、糖尿病等有关疾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有研究提出慢性炎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C反应蛋白(CRP)作为炎症指标受到重视[2]。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是无创性的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检查方法,其程度及进展速度可反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3]。本研究通过江苏省扬州市社区自然人群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C反应蛋白,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疾病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扬州市社区自然人群。将江苏省扬州市区分为经济较好和经济较差两部分,各随机抽取一个城区作为基本抽样单元,从抽中的每一个行政区中,随机抽取1个街道办事处;对抽中的办事处中对所属社区进行编号,每个办事处随机抽取1个社区;对居委会下属的楼群、街巷或居民小组进行编号,随机抽取开始调查的第一栋楼或街巷,从第1户开始,凡符合调查对象条件并有户口登记的常住居民均作为被调查对象。每一抽样群分为5个年龄组(20~29、30~39、40~49、50~59和 60~74岁),每一年龄组抽取的人口比例按扬州市2000年人口普查的实际构成比分配。所有对象均自愿参加,签知情同意书。

动脉硬化有关疾病诊断标准[4-5]如下,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11.1 mmol/L及已确诊患者;高血压诊断标准:≥140/90 mmHg及已确诊患者;血脂紊乱标准:甘油三酯(TG)≥1.70 mmol/L,总胆固醇(TC)≥5.18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7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 mmol/L及已确诊患者;肥胖:体质指数(BMI)≥28;超重:BMI≥24。

1.2 方法

人体测量:包括身高(精确到0.5 cm)、体重(精确到0.5 kg)、腰围(取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水平线,精确到0.5 cm),按体重(kg)/身高(m2)计算体重指数(BMI)。

血压测量:采用汞柱式标准袖带血压计,受检者安静坐位休息至少10 min,受检前至少15 min应停止吸烟,测血压前避免饮用茶、咖啡类饮料。坐位测量右上臂血压,以korotkoff第Ⅰ音和第V音作为收缩压、舒张压,1 min后测量第2次,取平均值。

实验室测定:受检者隔夜禁食10 h以上,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C反应蛋白(CRP)。除已确诊糖尿病者,均进行标准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 T)。

超声检查:受试者颈部置枕仰卧位,测定颈总动脉(CCA)内径、颈内动脉(ICA)的IMT。测定部位:CCA是在距颈动脉窦近端10 mm的无斑块区,ICA在距颈总动脉分叉处10 mm的无斑块区。每位受试者均测量双侧颈动脉IMT,每侧测量2遍,最后分别取平均值。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标准:任一条血管任一侧局限的向管腔内突出的IMT≥1.3 mm突起即诊断有硬化斑块形成。

2 结 果

共收集研究对象 590例,有477例接受了IMT及动脉硬化斑块检查。接受IMT检查与未受检查2组人群一般特征的比较见表1,其中仅年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主要分析指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未接受IMT检查者不影响后续分析。

表1 接受IMT检查组和未接受IMT检查组一般特征比较

2.1 不同CRP水平与IMT及动脉硬化有关疾病的关系

在本研究人群中选择不患前述4种动脉硬化相关疾病者,取CRP的 95%百分位数为3.04 mg/L,取整后以≥3 mg/L作为高炎症反应状态的标准。不同CRP水平研究对象的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年龄因素后,男性的IMT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的IMT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年龄和性别因素后,2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CRP水平组的IMT及动脉硬化有关疾病比较

2.2 动脉硬化相关疾病的风险累积与IMT及CRP的关系

以4种常见的动脉硬化相关疾病进行风险累积分组,无此4种病者为对照组,有1种疾病的为风险1组,有2种疾病的为风险2组,有3种疾病的为风险3组,有4种疾病的为风险4组,分析其IMT及CRP水平的变化。调整年龄和性别因素后,各组IMT水平以及高CRP的比例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风险的增加,IMT水平逐渐增高,高CRP水平者的构成比也逐渐增高,见表3。

2.3 多因素研究

IMT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研究人群按男、女分层,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后退法)评价IMT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因素包含年龄、lgCRP 、TC、TG 、HDL、LDL、ApoA-I、ApoB、空腹血糖 、收缩压 、舒张压、BMI、吸烟、饮酒。发现男、女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见表4。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超声检查IMT结果确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因变量,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后退法)评价影响斑块形成的因素。分析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是否有高血压、是否有糖尿病、是否有血脂紊乱(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酰血症、高LDL、低HDL)、超重或肥胖、吸烟、饮酒、高炎症反应等。分析结果同样发现男、女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有异,结果见表5。

表3 不同动脉硬化相关疾病风险组的IMT及CRP比较

表4 IMT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表5 IMT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器官组织缺氧、缺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主要也和动脉硬化有关。动脉粥样硬化致病机制中,炎症是重要的原因之一[6]。炎症反应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多以炎性标志物的变化得以反映,作为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因此成为研究的常用指标。多项前瞻性研究表明,CRP水平升高与动脉硬化的进展有关;大量的病例对照研究也显示了这种相关性[7]。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扬州市社区自然人群的随机样本为研究对象,在利用CRP分析炎症对动脉硬化指标IMT影响的同时,还可分析动脉硬化有关疾病对这种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经调整年龄影响后,男性IMT在高炎症水平(CRP≥3 mg/L)组的增高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女性对象中发现高炎症水平组IMT的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还发现调整了年龄和性别因素后,高炎症水平组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高有统计学意义,斑块形成、超重、肥胖率的增高具有临界的统计学意义。这显示机体内高炎症状态和动脉硬化以及部分有关疾病之间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当动脉硬化有关疾病的累积风险在同一对象中增加时,研究发现颈动脉内膜(IMT)持续增厚以及高炎症水平的构成比持续增高,这也提示了风险的增大,因此应重视此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及相应早期干预治疗。

但是,分别以IMT和硬化斑块形成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的多因素分析并未发现CRP与IMT间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高CRP也不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两种多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男性颈动脉硬化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是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女性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是糖尿病和肥胖,年龄在男、女人群中均为独立危险因素。Cao等在美国的1项5201人随访12年研究也有类似结果[8]。他们发现高CRP增加冠心病和全因死亡风险,但仅适用于在随访开始已发现颈动脉斑块者,在一般风险人群中使用CRP作为动脉硬化的预测、判断指标并不合适。本研究由于样本量的限制而未能进一步探讨不同风险人群中CRP的价值,但已发现部分风险因素的作用,例如糖尿病对斑块形成的作用独立于CRP以及年龄、性别,空腹血糖对IMT的影响独立于其他因素。该结果也验证了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

[1] Bonora E.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nn Med,2006,38:64.

[2] Folsom A R,Pankow J S,Tracy R P,et al.Associ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with markers of prevalent atherosclerotic disease[J].Am J Cardiol,2001,88:112.

[3] Bots M L,Hoes A W,Koudstaal P J,et al.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risk of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Rotterdam Study[J].Circulation,1997,96:1432.

[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90.

[5]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

[6] Ross R.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J].N Engl J Med,1999,340:115.

[7] Montecucco F,Mach F.New evidences for C-reactive protein(CRP)deposits in the arterial intima as a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J].Clin Interv Aging,2008,3:341.

[8] Cao J J,Arnold A M,Manolio T A,et al.Association of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Plaques,and CReactive Protein With Fut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Circulation,2007,116:32.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