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84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1-08-01杨海军张静芳董芳莉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1年4期
关键词:转移率乳头状甲状腺癌

郭 梅 杨海军 张静芳 董芳莉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MCT)是指直径≤1cm的乳头状癌,由于其体积小,发病隐匿,且常与甲状腺其他病变并存,临床上极易漏诊、误诊。PMCT虽然病灶小,但转移早,并有一定的淋巴结转移率[1]。该癌早诊、早治疗效较好,而延误治疗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为此,本研究对84例PMCT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PMCT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提高对PMCT的认知水平。

1 材料和方法

复阅安阳市肿瘤医院2008年7月至2011年4月1 225例甲状腺活检切片,按照WHO(2004)标准诊断甲状腺癌325例,其中乳头状癌271例,PMCT84例,占同期甲状腺病变的6.86%。对84例PMCT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病灶数目、有无伴发病变、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MCT占乳头状癌的30.99%(84/271),其中35~55岁者占67.86%(57/84),男女之比为1∶6.64。男11例,平均年龄51.7岁(31~68岁),女73例,平均年龄47.4岁(21~81岁)。

2.2 84例PMCT中66例伴发甲状腺其他病变,54例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9例同时患有对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大体检查为单发病灶,病理切片未发现脉管内癌栓,未视为甲状腺腺叶内播散,而作为继对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后该叶原发PMCT。

2.3 84例PMCT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5.48%(13/84),13例均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同时伴有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3例,伴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伴有对侧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

2.4 84例PMCT中单结节病灶67例,多病灶17例。左叶34例,右叶33例。17例多病灶者均为女性,其中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

2.5 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病灶数目、有无伴发病变与淋巴结转移率之间的关系详见表1。由表可见,PMCT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及有无伴发其他病变相关(P<0.05);而与年龄、病灶数目无关(P>0.05)。

表1 84例PMCT的淋巴结转移率与其它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n(%)]

3 讨论

有学者把男性归为PMCT预后较差的因素之一[2],本研究结果似支持这一观点。本组11例男性PMCT中病变左叶4例,右叶7例。4例伴发结节性甲状腺肿者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1例右叶PMCT,左叶同时患有甲状腺乳头状癌者也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其他6例单纯PMCT中5例发生了淋巴结转移,男性淋巴结转移率为45.45%(5/11),明显高于女性的10.96%(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表明PMCT的发生与性激素水平有一定关系[3],本研究中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51.7岁,比女性高4.3岁,而且男性发病率较低,这些均表现出PMCT性别之差异。

本研究中PMCT伴发的良性病变中以结节性甲状腺肿最常见,次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另有9例同时患有对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由于组织学上未发现脉管内癌栓等其它甲状腺内播散的情况,同时这些病例均未发现颈部或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转移,所以把该叶PMCT视为独立性病变。有数据表明女性PMCT更易伴发甲状腺其他病变,同时,具有伴发病变时淋巴结转移率较一叶单纯PMCT低。推测可能是由于具有伴发病变的PMCT与甲状腺单纯PMC的发病机制不同,前者往往是在良性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病程较长,常因进行甲状腺切除作病理切片诊断时偶然发现;后者常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往往在诊断为转移性甲状腺癌后查找原发病灶时才发现PMCT,其预后较前者差,文献也有类似的报道[4]。有研究表明,临床发现的甲状腺结节中有5% ~10%为甲状腺癌[5]。长年存在实性甲状腺结节其结节逐渐增大而最终成为PMCT者高达30%以上[6]。因此,在甲状腺癌发病率逐渐上升的背景下[7],应定期对甲状腺进行检查。

目前对PMCT淋巴结转移率报道不一,禚守荣等[8]报道为38.1%,本研究为15.47%。对PMCT的切除方式及范围有许多前瞻性研究,多数表明PMCT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有作者认为Ⅵ区淋巴结可作为微小癌转移的前哨,由此可指导术式的选择[8]。Wada等[9]对259 例PMCT 平均随访61.6个月后发现,行治疗性颈淋巴结切除组的淋巴结复发率为16.70%,明显高于预防性切除组(0.43%)。本研究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均是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或同时伴有对侧颈部淋巴结、气管食管沟或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见中央组淋巴结有较高的转移率,建议无论术前是否有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证据,都应进行清扫术以减少复发和转移机会。

目前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癌的分期中,45岁被认为是不同预后的分界线[7]。而本研究资料显示≥45岁年龄组淋巴结转移率虽然高于<45岁年龄组,但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率与病灶数目也没有明显相关性,这与徐雅男等报道的结果相仿[10]。

PMCT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个亚型,大多数表现为良性的临床经过,预后较好或终生无症状,但PMCT具有乳头状癌容易出现颈部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局部病灶也有逐渐变成进展期癌的可能,因此对PMCT应予以更多的重视早诊、早治可改善预后。

[1] 赵洪生.以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隐匿性甲状腺癌8例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9,26(3)∶358.

[2] 阿克曼外科病理学[M].第9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36

[3] 袁秋雁,徐黎明,袁慧敏.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21例临床病理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9,21(5)∶520.

[4] 刘明辉,田雪合.隐匿性甲状腺癌24例临床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5)∶1015-1016.

[5] 单忠艳,关海霞.甲状腺癌相关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33-36.

[6] 周德韶,禚守荣.甲状腺微小癌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杂志,2009,18(4)∶250.

[7] 陆 磊,吴 钢.钙化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意义及其研究进展[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9,14(4)∶450-452.

[8] 禚守荣,马海燕,毕海平.甲状腺微小癌65例诊治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9,24(5)∶518-519.

[9] Wada N,Duh QY,Sugino K,et al.Lymph node metastasis from 259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s:freqency,pattern of occurrence and recurrence,and optimal strategy for neck dissection[J].Ann surg,2003,237:399-407.

[10] 徐雅男,王家东.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15)∶679-682.

猜你喜欢

转移率乳头状甲状腺癌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离散广义Markov 跳变系统在一般转移率下的鲁棒稳定性
超声造影结合定量分析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1例
6 种药材中5 种重金属转移率的测定
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适应证选择及并发症防治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