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60例
2011-07-30张连媚杨红英
张连媚,杨红英
(永安市立医院,福建 永安366000)
急性单纯性胃炎[1](actue simple gastritis)可由化学、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等引起,导致胃粘膜充血、水肿、粘膜分泌粘液增多的一种胃粘膜的急性炎性损害。临床大多因为暴饮暴食、进食生冷过热、粗糙食物或服用某些消炎止痛药,抑或进食被污染的食物而发病,出现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本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特点是起病急,疼痛剧烈。目前西医治疗方法见效慢且容易复发。临床上较少有患者采用针刺治疗急性胃炎的,为发挥针灸快速止痛之优势,笔者自2005年9月至2011年2月,采用针刺方法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尤其是即时镇痛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8~60岁,病程1 h~20 h;对照组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16~63岁,病程0.5 h~24 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有服用某些化学品、药物、酒类、饮食不当、暴饮暴食或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等病史,并出现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病程短暂,数天内好转、自愈,且可排除急性胆囊炎、胰腺炎及阑尾炎等情况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西药法莫替丁分散片口服,每次20 mg,1日2次,早晚餐后或睡前口服。
2.2 治疗组 采用针刺方法治疗。① 取穴:胃痛穴(男左女右取穴)、内关(双)、足三里(双)、中脘;②针刺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取30号2寸毫针,胃痛穴(位于口角下1寸)进针后沿皮下经肌层至骨膜,针刺至局部出现酸麻胀感,内关直刺至获得酸麻胀感,足三里直刺至获得酸麻胀感,中脘直刺至得气。上述穴位均留针半小时,留针期间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治疗3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治愈:急性症状消失,食欲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好转,食欲改善;无效:症状及食欲无好转。
3.2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3 治疗结果 见表1。两组疗效比较P<0.01,差异显著。
表1 两种疗法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的疗效比较(例)
4 病例举例
白某,女,46岁,护士。因暴饮暴食及过度食入生冷食物后上腹部疼痛3 h,自行服用止痛药未见好转,疼痛逐渐加重,伴恶心欲呕、食欲下降,上班时见其以手抱腹、急性痛苦面容。查体:腹平软,中上腹压痛,墨菲征(-),麦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诊断:急性单纯性胃炎。治疗:针刺右胃痛穴、双内关、双足三里、中脘,留针20 min后,患者疼痛消失,各症状缓解,达针到病除之奇效。
5 讨论
上腹部剧烈疼痛难以忍受、恶心呕吐是急性单纯性胃炎最主要最痛苦的症状,亦为大多数患者就诊的重要原因,故尽快解决上腹痛是首当其冲的要务,针灸快速止痛的优势在此有了用武之地。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不洁,恣食生冷,过食厚味粗糙,饮酒过度,感受寒凉,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不通而引起胃痛发作。经过针刺治疗,大部分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诸如上腹痛、恶心呕吐均有很大程度的缓解。
临床观察表明:针刺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起效快,其突出的优点是疗效迅速和复发率低,临床上发现,大部分患者经针刺治疗,即时镇痛作用显著,有的可达到针下痛除立竿见影之神效,许多患者自诉进针得气后上腹部疼痛和恶心欲吐马上缓解。较之西药口服的止痛速度快,患者少受痛苦折磨。根据中医针灸理论,总结多年临床经验,以健脾和胃、理气降逆、通经止痛为治疗大法。方中胃痛穴乃王文远教授创立的平衡穴,可健脾和胃、调节胃肠功能,专治胃脘痛,对急性胃炎疼痛有即时止痛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通经止痛。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可健脾和胃、理气止呕、通经止痛。中脘是胃经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可消积化滞、健脾和胃。诸穴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理气降逆、通经止痛之功。总之,本法取穴少、操作简单、不受条件限制、见效快、有即时镇痛作用、无任何毒副作用、费用低、安全简便、患者因少受罪而乐于接受,可用于门诊急诊,为针灸治疗急性胃痛提供了可靠有效的方法,鉴于上述优点,针刺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手段、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陈国桢,钟学礼,董铭新,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10-311
[2]邹奉璋,罗子铭.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