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9年我院抗肿瘤药应用分析
2011-07-30刘皈阳许月芳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48
张 杰,刘皈阳,许月芳(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48)
肿瘤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目前化疗仍是综合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为了解抗肿瘤药应用情况,探讨其临床用药特点及发展趋势,笔者对我院近几年抗肿瘤药应用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军卫一号”HIS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原始数据,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剂型、用药数量和销售金额,统计2007年1月—2009年12月各类抗肿瘤药销售数量、用药频度(DDDs)及销售金额等。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依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及药品说明书和临床用药实际情况确定出DDD数值。DDDs=该药年销售总量/该药的DDD值,DDDs数值越大,说明该药品的使用频率越高。
2 结果
我院应用的抗肿瘤药有7大类80个品种,2007、2008、2009年抗肿瘤药销售总金额分别是1 892.12万元、2 340.27万元、2 569.31万元,其中其他抗肿瘤药、抗代谢药、植物来源的抗肿瘤药及其衍生物居销售金额的前3位,销售金额前3位的药品是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2和注射用硼替佐米。2007—2009年各类抗肿瘤药销售金额及构成比,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的抗肿瘤药,DDDs排序前10位的抗肿瘤药分别见表1~3。
表1 2007—2009年各类抗肿瘤药销售金额(万元)及构成比(%)Tab 1 Annual consumption sum(10 000 Yuan)and proportion(%)of antineoplastic agents during 2007-2009 period
表2 2007—2009年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的抗肿瘤药Tab 2 Top 10 antineoplastic agents on the list of consumption sum during 2007-2009 period
表3 2007—2009年DDDs排序前10位的抗肿瘤药Tab 3 Top 10 antineoplastic agents on the list of DDDs during 2007-2009 period
3 讨论
2007—2009年我院各类抗肿瘤药品种数没有太大的变化,其他类抗肿瘤药销售金额占40%以上。与2007年相比,2008、2009年各类抗肿瘤药销售金额分别增长了23.68%和35.79%,其中抗代谢药分别增长了73.61%和100.49%,而辅助治疗药物类呈下降趋势;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的抗肿瘤药的销售金额占各年抗肿瘤药销售金额的比例分别为50.39%、50.30%和49.16%。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是首个获得FDA批准用于临床的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抗,它是一种由高纯度的鼠源性的可变区(V区,即IDEC*2B8)与人源性IgG1的恒定区共同组成的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单抗,能够特异性结合B细胞CD20抗原,并通过多种机制清除B细胞[1]。因此,它的用量逐年增加,销售金额始终居前1~2位。硼替佐米(bortezomib,万珂)是新型靶向治疗药物,2003年5月,FDA批准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2],它的销售金额也一直在3~4位。白介素-2除对多种免疫效应细胞起调节作用外,还与其他细胞因子相互诱生,受体调节或生物学活性彼此相互协调或抑制。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免疫监视功能低下,肿瘤患者体内的NK、CTL、LAK等杀伤细胞功能低下,就不能正常地清除肿瘤细胞。而这些杀伤性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均是以白介素-2为基础的[3],其销售金额占了不少份额。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的发展比较快,3年的销售金额增幅较大,其代表药物卡培他滨、吉西他滨药品价格较高,卡培他滨是新一代口服氟尿嘧啶类药物,本身无细胞毒性,口服被小肠黏膜吸收后,先后在肝脏及肿瘤组织内转化为抗肿瘤活性药物氟尿嘧啶(5-FU),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4]。吉西他滨是新型的脱氧胞苷拟似物和核苷还原酶抑制剂,属于嘧啶类抗代谢肿瘤药,结构、性质和代谢途径与阿糖胞苷相似,但其抗肿瘤活性更强,抗肿瘤谱更广。现已对多种实体瘤治疗效果显著,尤其是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胰腺癌和乳腺癌,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DDDs反映不同年度的用药动态和用药结构,3年中他莫昔芬片DDDs的排位靠前,但其销售金额却不在前10位之列,这与其DDD值有关。一些临床用量较多的药物,虽然DDDs值较大,但其金额却往往较低,而某些药物DDDs值低,但金额却较高,反映出DDDs值与整体销售金额并没有多大的相关性。在药品管理工作中,不仅应重视药品价格,还应重视药品的DDDs,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临床用量大(DDDs高)或单价高的药品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处理、协调,加强其供应和管理至关重要。
目前,我院抗肿瘤药应用情况与国内总体用药情况基本一致。抗肿瘤药正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的多环节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发展[5]。新型的抗肿瘤药如单抗类、替尼类等靶向制剂倍受临床瞩目,将成为临床用药的未来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经费控制的加强,临床医师应遵循抗肿瘤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选取最佳化疗方案,坚持以治疗为目的、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的治疗原则,防止滥用,帮助患者坚持完成化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刘晓光,杨海波.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9,9(4):683.
[2]Richardson PG,Anderson KC.Multiple myeloma[M].London:Remedica Pblishing,2004:64.
[3]腾利荣.现代生物制药技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5.
[4]Ishitsuka H.Capicitabine:Preclinical phamacology studies[J].Invest New Drugs,2000,18(4):343.
[5]沈爱宗,舒 冰,周书明,等.某三甲医院2000年—2004年抗肿瘤药物使用与趋势分析[J].中国药师,2006,9(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