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5年药物利用定量研究进展
2011-07-30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药剂科长沙410008中南大学药学院长沙410013
刘 妮,尹 桃(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药剂科,长沙 410008;2.中南大学药学院,长沙 410013)
药物利用研究[1]是对全社会的药物市场、供给、处方及其使用的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药物利用所引起的医药、社会和经济的后果,以及各种药物和非药物的因素对药物利用的影响,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合理用药。近年来,药物利用研究日益受到国内药学工作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近5年发表的药物利用定量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国内药物利用研究的发展趋势及现状,为从事药物利用研究的医、药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检索清华同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的药物利用研究文献(全文或摘要),进行筛选,剔除译文、综述、非定量研究、不同刊物重复发表等文献。运用Excel对所得文献按研究对象、研究区域、数据来源、数据分析指标、数据分析方法、文献结果讨论等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分布情况
共获得955篇定量研究的文献,发表量逐年增加。共涉及医药学刊物203种,43%的文献出自前10种刊物,其中《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刊登的文献总量最多,共95篇,达到了总文献量的10%,见表1。
2.2 数据来源
来自单个医院的药物利用研究的文献有895篇,占文献总数的94%,其中有126篇文献来自部队医院,175篇文献来自高等医药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地区多中心的药物利用研究文献有60篇,占文献总数的6%。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广州、长江流域各大城市(上海、杭州、南京、武汉、成都、重庆等)。
表1 主要刊物刊登文献数Tab 1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in chief journals
2.3 研究对象
多数的文献针对某一类药物进行了分析,主要有抗感染药、麻醉药、心血管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等,共825篇,占所有文献量的86%,见表2。对血液系统用药、抗变态反应药、呼吸系统用药、营养药、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免疫调节药的文献分析相对较少。未检索到对泌尿系统用药,生殖系统用药,维生素类,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等进行药物利用分析的文献。
另有20篇文献是对医院全部药品消耗数据进行了分析,占文献总数的2.0%。对专科用药(如皮肤科用药、眼科用药)进行分析的文献较少,仅皮肤科用药分析1篇、眼科用药分析4篇。对特殊人群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的文献数相对较少,涉及小儿用药的有32篇,占总数的3.4%;涉及老年人用药的有18篇,占总数的1.9%;涉及妇女用药的有20篇,占总数的2.0%;没有检索到针对肝、肾损害患者进行药物利用研究的相关文献。
表2 涉及药物类别分布Tab 2 Categories of drugs involved
2.4 数据分析指标
大多数的文献采用2种及2种以上指标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指标有金额指标、处方数、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限定日费用(defined daily cost,DDC)。
2.5 数据分析方法
在数据分析方法上,多数文献采用某一指标的排序及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尚没有文献运用到比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绝大多数文献采用药品消耗金额排序及构成比分析、DDDs排序分析、DUI评价比较、处方数分析等方法,约87%的文献使用了DDDs排序进行用药结构分析,见表3。
表3 常见数据分析方法Tab 3 Analytical method on common data
2.6 结果分析与作者背景
大多数的文献结果只是揭示了用药特点、用药结构及用药趋势,部分文献指出了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文献作者署名单位以及部分文献的作者简介中来看,参与药物利用研究的几乎都是药学工作者,少有医学、统计学专家的参与。
3 讨论
国内药物利用研究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尚存在诸多不足。孙华君[2]、傅翔[3]分别对 1997—2002 年、1994—2004年国内药物利用定量研究文献进行过分析,与以上2篇文献相比,本次调查分析样本量更大,从上述统计指标分析,得到的结果基本相似。提示近年来国内有关药物利用研究在量上有所积累,但在研究指标或方法上没有质的突破。笔者认为国内药物利用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
3.1 数据采集样本量小
此次调查分析中,955篇文献中有94%的文献数据来自单个医院,仅有60篇文献数据来自地区多中心,且研究区域仅局限在北京、广州和长江流域各大城市。
3.2 数据分析方法简单
大多文献以汇总排序及构成比进行分析,如金额排序、DDDs排序。在药物利用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数据,但因为分析方法简单,可能会导致数据利用不足,从而得不到更多有用的信息,这可能与少有统计学专家参与研究有关。由于药学人员专业背景的限制,对药物利用研究的方案设计、统计处理、结论分析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偏倚,所以药物利用数据分析必须依赖于医药和统计知识的结合。
3.3 对特殊人群、某一疾病进行用药分析的文献少
由于老年人、儿童、妇女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医药工作者更应该关注这些群体的药物利用特点,促进合理用药。对某一疾病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患者的病情特征和药物应用的数据进行评价,这样有助于发现疾病与用药的关系。
3.4 结果分析不够深入
各种统计指标的分析结果,大多只是反映了用药特点、用药结构及用药趋势。部分文献指出了用药不合理的现象,但是对原因的分析不够深入和透彻,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意义并不大。另外,不同文献中的结果缺乏可比较性,如DDDs的比较受医院规模、住院人数不同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医院之间DDDs难以进行比较。笔者认为在数据分析上可以借鉴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中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这一指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每100人每日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累计DDD数×100/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3.5 回顾性分析的文献多
检索到的药物利用研究文献中,绝大多数是作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比较容易得到大的样本量,相对来说省时省力,但回顾性的方式可能会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采用同步性和前瞻性研究,资料可靠性更好,而且能在用药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而不是等问题出现后再去疲于解决[4]。
3.6 药物评价分析标准的缺乏
药物利用评价是以事先制定的标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方法来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同一组数据,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药物利用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合理用药,而目前大多数的药物利用评价并没有最终实现这一目标,这也可能与国内缺乏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标准有关。
目前,国内药物利用研究进一步开展的关键在于研究方法的改进和评价标准的建立、提高对特殊人群以及专科用药的关注度、尽可能采用前瞻性研究。相信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医院信息化管理的推广和完善,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将会增加。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不断完善,药物利用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必将对保障以及促进合理用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周 文.药物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8-91.
[2]孙华君,胡晋红,姚鹤灵,等.国内近五年药物利用定量研究文献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2):81.
[3]傅 翔,汪 蓉.对国内近十年药物利用定量研究文献的分析[J].中国药师,2006,9(7):678.
[4]Fulda TR,Lyles A,Pugh MC,et al.Current status of prospective drug utilization review[J].J Manag Care Pharm,2004,10(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