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松油醇的提取纯化与稳定性实验*
2011-07-30彭峥国薛健吴晓波薛雯
彭峥国,薛健,吴晓波,薛雯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江西中医学院药学院,南昌 330004)
α-松油醇是油松节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之一[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新收录的药材品种油松节(Lignum Pini Nodi)[2]鉴别的指标性成分,笔者对油松节中α-松油醇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法从油松节挥发油中分离出纯度较高的α-松油醇,对其进行了纯度方面的分析,并对所得的α-松油醇做了一系列相关的稳定性研究实验。为满足药材鉴别的需要,为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更为α-松油醇的储存提供了科学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Agilent 6890气相色谱仪(FID检测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HG-9023A);梅特勒PL203型分析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硅胶;α-松油醇标准品购于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硅胶预制板(青岛海洋化工厂)。
1.2 试药 油松节药材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张本刚教授鉴定;正己烷(美国Fisher公司)为色谱纯,其他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高纯度 α-松油醇的制备
2.1.1 制备方法 采取水蒸气蒸馏法,从油松节中提取挥发油约2 g。利用薄层色谱法,分析挥发油成分。选取石油醚∶乙酸乙酯作为展开系统,香草醛硫酸作为显色剂[2]。通过调整展开系统的极性,以达到提取分离α-松油醇,最终确定展开系统为石油醚∶乙酸乙酯(20∶1)。称取硅胶10 g,石油醚湿法装柱。称取挥发油0.2 g,上样,用石油醚:乙酸乙酯(20∶1)洗脱,前50mL弃去,然后每20mL接为一个馏分,浓缩,点薄层,显色,确定在130~170mL可以得到较纯的α-松油醇。
2.1.2 α-松油醇的纯度测定 取油松节挥发油适量,精密称定,加正己烷制成浓度为0.2 g·mL-1的溶液。取分离所得 α-松油醇适量,加正己烷制成浓度为0.02 g·mL-1的供试品溶液。进样气相FID检测器。
色谱条件:HP-5毛细管色谱柱(0.32mm×30 m,0.25 μm);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样口温度230℃ ;检测器温度320℃ ;柱温以60℃为起始温度,保持1min,以3℃·min-1升温至140℃,再以50℃·min-1的升温至300℃;载气:氮气;进样方式为分流进样,分流比10∶1;进样量1 μL。见色谱图1。图1可知所提取分离物质为α-松油醇;比较图1中B和C得油松节挥发油经“2.1”项方法处理后,大大提高了α-松油醇的纯度;根据图1中色谱图C,用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分离所得α-松油醇的纯度为95.2%。
图1 3种溶液的HPLC色谱图A.α-松油醇对照品;B.油松节挥发油;C.提取分离得 α-松油醇;1.α-松油醇Fig.1 HPLC chromatogram of 3 kinds of solutionA.reference substance of α-terpineol;B.volatile oil from pine nodular branch;C.the extract α-terpineol;1.α-terpineol
2.1.3 工艺验证实验 为进一步考察工艺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取6份药材按上述提取分离工艺进行验证实验,操作方法同前述,6次实验提取分离得α-松油醇纯度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值为3.4%,表明工艺稳定可靠。
2.2 稳定性考察 取油松节中分离所得α-松油醇适量,置于干净的称量瓶中,摊成厚度≤5mm的薄层,然后分别置于60℃温度和照度(4 500±500)lx条件下下放置10 d,每组实验做2个平行。于第5天和第10天取样,按纯度分析条件测试,纯度情况见表1。
表1 α-松油醇高温及光照处理后纯度Tab.1 The purity of α-terpineol treated by high temperature and light %
结果表明:α-松油醇分别在温度60℃和照度(4 500±500)lx条件下,于第5天和第10天纯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分别在高温和强光照的条件下,均存在第10天纯度变化比第5天的纯度变化大。由此可以确定α-松油醇应避光低温储存。
3 讨论
油松节在我国有大量的种植面积[3],为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药材。不同产地的油松节所含的α-松油醇的量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α-松油醇具有很强的挥发性,粉碎的油松节样品应尽快进行α-松油醇的提取分离。光照实验的过程中,应保证盛装样品的器皿敞口放置,且注意温度的控制。笔者利用硅胶柱分离法,从油松节中分离得到高纯度的α-松油醇,并针对分离得α-松油醇做相关的稳定性实验,为进一步研究α-松油醇的提取和理化性质奠定了科学基础。
[1]张林林,薛健.油松节药材质量研究[J].医药导报,2010,30(2):240-242.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11.
[3]董岩,邱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油松节挥发油化学成分[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3,12(12):71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