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2011-07-25朱晓萍
朱晓萍
《桂花雨》是苏教版第七册的语文课文,细细品读,浓浓的思乡之情从字里行间弥漫开来,愈品愈觉得香醇,丝丝的情愫也如“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
“浸”在花香里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在研读这句话时,我就觉得一个“浸”字真乃神来之笔,读着,就仿佛置身于香海之中,那无形的香味好像就在身边飘悠,想伸手去抓,却什么也抓不着,人也随着香味飘起来了。可见,整个村庄没有一人不香,没有一处不香。我以“浸”字为抓手,让学生感悟香味的浓郁,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片段:
◆引出“浸”:香吗?哪个字跃入你的眼帘,让你闻到那浓郁的花香?
◆理解“浸”:看它的偏旁,想想它的本意。
◆品味“浸”:你能想象一下在哪些情况下,人们都浸桂花香里?读着这个“浸”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小结:走到哪里都是香,村东、村西、屋里、屋外,人们的身上、衣服上甚至每个毛孔里都是花香,整个村庄都泡在了桂花香里了。
以想象的方式巧妙地深化了文本的内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悟、自得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与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很多信息沟通起来,从字面意义到深层的隐含意义,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语言的品析,桂花那浓浓的香味以及给村里人带来的美好生活,真正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
“浸”在快乐中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阅读此句,我被作者的那份快乐感染了,同样也陶醉在那纷纷落下的桂花中。回忆可以让一切艺术化,何况那摇桂花本身就极具艺术性,再加之琦君的那支艺术之笔,寥寥一百多字,把那“摇桂花”的快乐洒得漫山遍野,书里书外仿佛都被她洒落了那金黄的桂花。你不得不静穆地站在那铺好了竹席的桂花树下,闭上眼睛,一任那“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然后和着琦君一起欢快地喊:“啊!好香的雨呀!”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快乐其中呢?我作了如下设计:
◆想象桂花摇落的样子:摇啊摇,这些桂花全都落下来了,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眼前出现了什么?
◆体会桂花落在身上的感觉:此时这又轻、又多、又香的桂花落在了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感悟文中我的心情、动作:在这喊声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作者?想象她的动作,你能像她那样喊一喊吗?请站起来,用我们的声音、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尽情地传达我们的情感。
以“桂花纷纷落下”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想象的思维支点。然后再在读中想象桂花落到头上、颈上、身上、地上的感受,最后用词语喊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一步步深化进行语言实践,使学生读出、说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文中的“我”产生情感共鸣。阅读中,对话中,想象中,画面中,学生的情感恣肆飞扬——缤纷的桂花雨落进了孩子们的心田,快乐溢满教室的每个角落。
“浸”在怀念里
“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真的是家乡的金桂远胜于别处?不是,金桂是一样的金桂,情感却是不一样的情感,故乡的桂花香里,有亲情,有乡情,有回忆。母亲的心思,我的思乡情,全在这一句朴素的话里。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填空:
师:故乡的桂花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是母亲珍爱的。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这里的橘子真红,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这里的人真好。
学生练习后,明白作者漂泊的一生,领悟到了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情感。
聪明的作者常常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常常并不把自己要表达的“意义”直白地“说”出来,而是要用形象的方式来暗示或隐喻,将自己的“意义”隐藏起来,或者是在最隐秘的地方略微显示一点点,以引导或者说是诱惑读者去发现,去琢磨。所以,作为读者,尤其需要在反复地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努力地发现文本的隐秘处,进而从此发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意”。
其实,寻“花”的路上,可能会历经“误入歧途”,也可能会进入一种不被理解、不被认同的文本解读,但只要是自己发现的,无论这朵“花”是什么颜色,都是最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