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
2011-07-25肖兴会
肖兴会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行,新的理念将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它倡导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和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态度;它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要求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进步。高中历史作为人文学科领域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对人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创造能力更加关注。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课改来讲,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与理念让教师借鉴,教师只有自己去研究、创新。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明显不足
新课程改革给历史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让传统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课堂中更多的体现了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助,这是一种形成型的学习课堂。这种情况下,因为教材内容过多,很多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无法开展,一些可以通过教材扩展的内容也因为学习进度的原因一带而过。历史教材内容的繁杂与有限的课时之间出现了矛盾。
2.教师知识匮乏
一线教师在进入课改后,普遍感到很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这里的专业化水平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教师职业专业化,另一个是教师学科专业化。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不够,有很多教师教学理念没有转变,教学方式、教学设计还是老一套,“穿新鞋走老路”,用老办法教新教材,结果在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下疲于赶进度,感到太累太烦了,这显然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认真学习课改理论,转变观念。教师学科专业化水平不够是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已经落后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高考前景不明
新课改后,一个令广大历史教师忧心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高考模式、招生录取方式、试题结构、考试要求仍不明确。尽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充满期待,然而又不敢大力为之。因为,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率及前途,也是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因此,现阶段的升学模式与新课改的理念形成一定的矛盾冲突。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建议
1.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材编写方式、崭新的学习方式,对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从教材模式看,打破历史学科严密的知识体系,突破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从初中通史的基础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较强。从内容目标上看,为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删减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和浅显;高中教材却以专题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与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从教与学的方式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历史学习更顺利。
2.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多样化,就是教学内容不再依靠单纯教师的言传身教,实现科学化教学,加强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这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存储历史知识,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题“对打到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它的设问向开放性问题发展。历史教师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评判历史的能力与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提倡课堂互动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因此新课堂改革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输灌知识的局面,以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为突破口,创造一个舒适轻松、实事求是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一个历史问题,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认识,教师不随便打断学生的发言,不对其发言进行斥责或施加压力,充分创造一个互动式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研究实践。只有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更新观念,才能真正适应新课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