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初探

2011-07-25季敏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1年6期
关键词:思乡意境意象

季敏

诗歌是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最重要的文学体式。通过有效的诗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可以引领着学生走进美的领地,领略诗歌语言美,明悟诗歌语言生发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而且,在诗歌美的文字和韵律下,学生的心灵会得到净化,情操会得到陶冶,可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诗歌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师教法运用得当,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以及作品中所出现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之美,感受诗人的感情世界,感受多彩的精神生活。

探索意境。感受诗歌之美

诗歌,是文学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史中,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最早形式之一,占有很高的地位。初中语文教育也重视了诗歌这部分的教学,将诗歌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入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运用诗歌教学,使学生获得文学素养上的提升,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升华。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独特意境进行把握。意境,是诗歌存在的环境,脱离了一定的意境,就不能称之为“诗歌”。真正的诗歌都是在意境中存在和发展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内容,体会意境,把握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所谓意境,一般是指作者通过诗中物象所表达的一种境界,即把作者所要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诗中所写景物来表现。把握意境是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是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欣赏诗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体系中,从诗歌特有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力量。如在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篇著名的作品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应该首先从意境的把握上着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8个字,但是却创设了一个苍凉、凄美、感伤的思乡意境。在这其中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用10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天涯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这种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情景高度浓缩的效果,创造出了游子思乡的典型意境。又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用夕阳、河畔、金柳营造出了唯美、静谧、轻柔的意境,表达出了诗人内心重逢旧地的喜悦和那淡淡的哀愁,也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之下风景的留恋和痴迷。这是诗歌独特意境给我们的美的感受,是学生通过意境的把握才能体验到的。

意象把握。感受诗歌的灵魂

意境是诗歌之美生成的环境,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每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诗歌,都有着已有独特的意象,这些经典名作,正是在那些意象的支撑之下,闪耀着唯美的光芒。对意象的把握,是学生掌握诗歌灵魂和内涵的前提。而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也必须要注重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诗歌、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对诗歌的意象有准确的把握。其实,所谓的“意象”,也就是诗歌中的事物,是作者赋予了浓厚情感的事物。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都是组成诗歌的意象。而正是这些意象,让诗歌产生了撞击人的灵魂的力量;也正是这些意象的组合,使得诗歌的感染力达到了极致。其实,这些意象不光是在这个作品中代表游子思乡,在其他作品中也是代表苍凉意境,几乎成为思乡情感的代名词。

评论诗歌。深入诗歌世界

在初中诗歌教学中,欣赏诗歌是主要目的。但是,感觉上的欣赏和品味还不够。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该得到发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欣赏把握诗歌基本基调和意蕴的基础之上,对诗歌展开评论。通过评论,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初中语文教育的要求。在许多形式的考试中,诗歌欣赏和评论都是必考题目。因此,无论是从应试教育,还是从素质教育着眼,学生的诗歌评述能力都应该得到增强。如,教师在将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引入课堂诗歌欣赏中后,可以让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诗歌进行评论,写一个短评。答案可以是开放的,只要学生能够把握“孤寂怀乡之情和游子思乡的独特形象”就可以了。

总之,诗歌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要掌握的部分。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和评述,可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并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思乡意境意象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