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中的修辞

2011-07-25王东芝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1年6期
关键词:割麦小岛写作文

王东芝

在语文教学中,谈到“修辞”大家都很熟悉。“这是梅花,有红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从这段文字语言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语言很美。美的语言,一定是经过了作者精心的选择、调整和组合。而对语言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就是“修辞”。

我们通常讲的修辞往往指运用修辞格,比如比喻、夸张、比拟等,目的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广义修辞不仅包括修辞格,还包括炼字、炼句。从语言层面来看,修辞可分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两段文字中,前一段,只有190多个字,描写了“荷塘”“叶子”“白花”“流水”,大量运用了古语词,如“袅娜”“凝碧”“渺茫”“宛然”“风致”等;大量运用了重叠词,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缕缕”“层层”“脉脉”等,这就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增添了诗的情调。

后一段只有146个字,也是用了六个比喻:月光——如流水一般;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黑影——如鬼一般;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也有“参差”“倩影”等古语词,也有“薄薄”“淡淡”“弯弯”等重叠词。

以上片段所表现出来的选择语言材料和修辞方式方面的特点,充分表现了语言层面的语音修辞和词语修辞。

现在许多同学写作文都像进入了一种模式,十几岁的孩子装深沉,一写作文动不动就回到古代,动不动就复述经典。特别中考、高考时,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汨罗江,项羽不停地自杀,韩信干脆赖在别人的胯下不起来……几乎篇篇都有古人事例、古人名言,这样就出现了作文“撞车”。实际上,任何一种修辞手段,必须受到上下文的约束,如果与上下文所设定的语境不符,即使辞藻再华美,使用再巧妙也只能成为败笔。

下面,我们看看叶圣陶的《黄山三天》的一个片段。“云古寺没有寺了,只留寺基,台阶前有一棵异萝松,说是树上长着两种不同形状的叶子。……所有的山全没在云底下,只有几座高峰露顶,作暗绿色,暗到几乎黑,那自然可以想象作海上的小岛。”表面上看,是信笔写来,平淡无奇,其实作者是反复推敲的——孤立地看其中的每一个句子,一个词,还没有什么,但从整体来看,却是完美的,值得玩味的。这里着重于词语的选择与搭配,着重于句子的选择,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第一段共五句,一环套一环,形成了一个整体。第二句中有一个“说是”,第三句中有一个“我们仔细察看,只见”,这不仅把两个句子串联了起来,也突出了“异萝松”的“异”字。第二段写悬崖时,并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只说“站在那儿不免要心慌。如果风力猛,恐怕也不容易站稳。”具体形象,使人如临其境,比用上一大堆形容词更有说服力。读着这样的句子,读者感到和作者的心是相通的。第三段把“云海”写得有声有色,比起前两段来,要华丽一些。但是依然是在老老实实地叙述和描写,宁可说“可以想象作海上的小岛”,而不说“就像海上的小岛”,也不说“就是海上的小岛”。

王易说:“文章最难以平淡见长,而平淡又非平庸及无味之谓。昔人云:绚丽之极归于平淡。此境诚不易到。大抵作者既不矜才使气,又不取巧求工,惟于平淡无奇中生出至味,所以为难也。”

有一篇江苏某考生的高考考场作文《怀想天空》,第一位老师给了36分,第二位老师给了42分,第三位老师给了38分,电脑判定37分一到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师大何永康教授手中一下变成53分!这篇农村孩子写的《怀想天空》,以陪父亲割麦为主线,为何得分相差如此之大?何永康教授说:“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素地记述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无论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可以说“修辞”无处不在。

子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修辞。巧妙运用各种修辞,会使你的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

猜你喜欢

割麦小岛写作文
割麦栽秧两头忙
梦中的小岛
写作文的烦恼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假如我是一座小岛
割麦的老师
写作文等
Spring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