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与“语文味”

2011-07-25林文兰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1年6期
关键词:陈毅生活化母亲

林文兰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力求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语文教学体现“生活化”,让语文走进生活——使学生生活具有“语文味”。

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语文教学体现“生活化”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整个教学始终封闭在课堂之中,加上学生生活圈子狭窄,生活阅历贫乏,因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索然,语文能力低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的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要达到这一理想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所谓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在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活力和时代的气息。

1.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课文为学生打开了生活知识的宝库。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如,教学《陈毅探母》一课:

师:课文第二段中,哪句话能表现陈毅元帅迫切见到母亲的心情呢?

生:“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他一回到家,就先去看母亲,可以看出他很着急,很关心母亲。

师:如果我们把这一句改成“回到家,陈毅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这样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这样就不能表现他迫切的心情了。

师:“一……就……”这个句式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陈毅见母亲的急切心情。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用“一……就……”说一句话好吗?

生:我一回到家,就马上写作业。

生:我一听见上课铃响,就赶紧跑进教室。

学生由自己的生活经验,真切地体会到“一……就……”时间之短、动作之快,进而感受到陈毅元帅对母亲的深沉的爱。这样的教学,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2.实现拓展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能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或者发现新的问题。

如,在学习了《大自然的文字》后,一位学生这样写到:我可以根据树根的横截面知道这棵树的年龄。年轮的圈数就是树的岁数。另外,还能根据这些年轮判断方向——年轮较稀疏的一边是南方,较密集的一边是北方。这样,我们在大森林里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让语文走进生活——使学生生活具有“语文味”

语文知识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用语文外,更多的则是在课外学、课外用。

1.赋予校园生活以“语文味”

学校是专门的教书育人的场所。它在育人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赋予文学社团、校报板报、红领巾广播站、读书节等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以浓郁的“语文味”,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有效提升。

2.赋予家庭生活以“语文味”

笔者曾到一位学生家走访。一进门,发现一家三口正围绕着外面的春雨吟诵古诗呢。孩子摇头晃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爸爸则应声朗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妈妈也不甘落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家长赋予家庭生活以“语文味”,让他们抓住听广播、看报、看电视、接待客人等机会帮助孩子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赋予社会生活以“语文味”

社会生活中,商家厂家的广告语言精练,含义深刻;形形色色的对联对仗工整,富有韵味;影视人物的对话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挖掘、用好这些资源,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语文教学“生活比”,让语文走进生活——使学生生活具有“语文味”,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猜你喜欢

陈毅生活化母亲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
陈毅论参谋工作
忆『七月分兵』和陈毅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