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
2011-07-25邓军湘
邓军湘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其实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一年级的数学课本内容就是通过一个个场景故事,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玩”乃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笔者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尝试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认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数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培养学生广泛、稳定的兴趣,对于探求知识和培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内容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而教学内容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新度。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如在教学第一课《美丽的校园》时,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数这些实物,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引导学生先看教材插图,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再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去实际观察自己的校园。这样,学生就能主动说出如l面国旗、2栋教学楼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生活经验数学化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说:“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将所学习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建立起联系。”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他们生活中的数学常识、数学经验的建立,依赖于实际生活,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他们萌生新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自信心。生活经验数学化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后,再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
如教学“比大小”一课,在学生初步理解同样多用相等表示后,引导学生用“等于”“大于”“小于”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有的学生说“我们班1、2、3、4组都是6人,是相等关系。”有的说“我有三支红铅笔,一支绿铅笔,红铅笔比绿铅笔多,3>l”等。这样把课程融入学生生活,学生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领悟了“现实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此作为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新知识的桥梁,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创设生动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创设一定的情境,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巩固课堂教学,探究发现数学知识。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为了让小朋友借助生活的经验学习角和元的换算。老师结合他们对小玩具和小零食的偏好,准备了许多小商品,并一一标好价格,l角、2角、5角等,然后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张壹元的人民币,接着提问:用你手中的钱来买东西,只准买一角的糖,可买几颗?(学生上台用壹元钱买走了10颗糖)老师又问:这次用你手中的壹元钱只买2角钱一粒的彩色小弹珠,能买几粒?(学生用壹元钱买了5粒漂亮的小弹珠);老师再问:我还有5角钱一辆的小汽车,用你手中的壹元钱可以换去几辆小汽车呢?(学生用壹元钱买走了2辆小汽车)。这个小游戏做完后,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每次拿壹元钱换东西,换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壹元可换成10个1角,也可以换成2个5角,还可以换成5个2角)然后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让小组内商量好想买的东西,再派代表上台购买(生:8颗糖和1粒弹珠,生:l辆小汽车、1粒弹珠和三颗糖,……)最后,老师联系已有的加法知识中的“满十进一”让学生来说说角和元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能自己总结出角和元的关系也是“满十进一”,即“10角=1元”。这样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当中,自己既解决了数学问题,又学到了数学知识。
4.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就会数100以内的数,做简单的加减计算。但是如果把这些知识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去实际运用,情况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一般的孩子在5岁以后数学的思维能力才开始蒙发,学前的小朋友大部分只能机械地数数,但对数的意义则不一定清楚,因此,为了培养小朋友的数学实践能力,就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他们在自己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数。
如1枝铅笔,2张相片,3个人,5朵花,2张相片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寻找数,慢慢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的含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贴近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意识。
笔者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中,在学生对百以内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请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数,为什么喜欢它?”这就很自然地把数字和学生的生活联系了起来,有的把数字和自己的生日联系起来,有的和自己家的门牌号码联系起来,有的和班上的人数联系起来,学生把数字拉进了生活,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字的作用。在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是数学的同时,做进一步扩展,“小朋友,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数字——56,因为中国有56个民族,看到56这个数字,我就会想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在数字和学生的课外知识之间架起了桥梁,学生们纷纷介绍12、55、365等。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得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逐渐沟通,而学生们也正是在逐渐沟通的过程中建立了数感,这是学生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总之,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从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入手,更能较好地指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爱学”的质的飞跃,学生变得爱学数学。新《课标》给我们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了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了学好数学的愿望和自信心,这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