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求真精神建设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文化

2011-07-25张坤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1年6期
关键词:求真史学中学

张坤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学习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取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果和学习品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也需要一种良好的文化背景,良好的课堂教学文化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1.求真精神在中学历史传统课堂教学文化中的缺失

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文化的主流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主宰的封闭的应试教学文化。课堂教学的价值定位于系统掌握知识,并通过反复的操练在考试中正确地再现HI来,以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这种课堂教学文化的功效主要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使其有机会到高一级学校深造,表面上看具有务实思想,但从深层次看,体现出强烈的功利性文化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部分学生身上出现了严重的重视学业成绩但忽略人格修养的失衡状态,背离了求真之木质,从而让负载着文化内涵的历史课堂、负载着文化传播使命的教师,失去了文化的意蕴。可见,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务实为名,忽视了求真精神的养成,这正是传统课堂教学文化中求真精神缺失的体现,它影响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当前社会中fH现的各行各业的造假问题恰恰正是功利主义盛行和求真精神缺失的体现,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中求真精神的缺失多少有些关系。因此,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等人指出:“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仅是观念、模式、方式、行为的变革,即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它首先而且主要是课堂文化的重建,这是核心、根本和终级追求。”这里强调了要借课程改革之机建设课堂教学新文化。

2.求真精神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新文化的基础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以中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历史学科知识为学习内容,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文化建设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符合中学历史教育的要求,这决定了求真精神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文化中的基础地位。

(1)求真精神是历史学科的灵魂。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经验的学科。英国文明史家巴克尔指出:“历史学不能止步于描述已然发生的客观事实,还必须对历史进程的因果关系进行探索,阐述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性。”它反映出历史学科价值的两个层面:一是学科知识的陈述,二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个人及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即史学的致用功能。

就知识内容而言,学生接触到的历史知识已不完全是客观事实,更多的是历史认识,历史认识具有功利性的价值指向,阐述者在事实陈述之时,不可避免的会将自己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念、审美倾向注入其中,蕴含了虚构、想象、创造的因素。因而,寻求历史真相是历史学永恒的追求。

就致用功能来说,古今中外都有一些人为了现实目的而牵强附会地隐瞒、歪曲乃至虚构历史,以突出其致用功能,这与求真是矛盾的。对此,著名史学家刘家和先生进行过透彻的分析:“史学作为知识系统来说,其内容为过去的实际,其目的在于求真;而史学作为价值系统来说,其功能在于为今人的实际服务,其目的在于求善。”强调史学的致用必须以求真求善为限度,如果超越了史学之真的限度,致用就成了滥用,会带来消极的,甚至破坏性的后果。这在历史上以及现实生活中是有教训的。

(2)求真精神是中学历史教育的追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在战略主题中指出:“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中学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体现出求真是教育永恒的追求,中学历史教育也不例外。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指导纲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多次强调求真精神。在强调“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时要求“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在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时突出“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目标中明确规定“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和“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求真精神是新课程视野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文化建设之灵魂,无论历史课堂教学被注入什么新的文化元素,求真精神应是其永恒的追求。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以求真的精神对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共处、互动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文化,以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激情与民主之美,赋予历史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猜你喜欢

求真史学中学
张锦绣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