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敬业为人师
2011-07-25董文萍
董文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社会财富急剧膨胀,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利益主体多元化催生着物欲横流,人们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少数人变得现实、浮躁和功利,仿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于是,清心寡欲之人成为稀有,在你追我赶的“热闹逐利”中,浮躁和功利思想俘获了少数人的心灵,职业道德划破甚至开始沦丧,清心敬业似乎成为痴呆和无能之举。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事实上,在教师队伍中也有一些心不清、气不定者。同然,这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因为教师不是神仙,他们除了T作也要生活,也有七情六欲。可是,在众多的行业中,教育具有任何行业无法比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更要具有极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奉献精神,要甘于寂寞和清贫,面对物欲横流的诱惑不为所动,达到“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思想境界,唯有如此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T程师。作为人民教师,面对这种浮躁和功利的诱惑,该做出何种姿态关乎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国家未来前途。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所有做教师的都心浮气躁,功利满脑,不能潜心敬业,那我们的教育将是一种什么情形?
国家和社会给予人民教师以重视和尊重,因为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国家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人民教师肩负着造就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关系着祖国的明天。教师的素质和职业操守与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倡导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具备“十心”,即:忠心、良心、清心、爱心、雄心、虚心、童心、痴心、匠心、恒心。可以说,缺少哪一心都不完美,甚至会严重影响我们的事业。这里,笔者认为广大人民教师能否做到“清心”更为关键,因为只有心“清”了,心无旁骛,一心向学,才能容得下这另外的九心。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能做到清心绝非易事,清心需寡欲,而做人难免会生种种欲望,能做到清心寡欲,保持心地清净,本身就是一种至高的境界。道教的祖师爷太上老君曾有言:“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遗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足见能做到心清神静的人必须能够抵制和战胜各种诱惑。作为肩负着神圣使命的教师,如果不能抵御来自社会的各种诱惑,哪里还有心情去搞好教育教学T作。心静了,在教育系统就少了“三乱”现象,就不会有教师为了谋取蝇头小利而损害学生及家长的利益;心静了,在教师队伍中就少了领着教师的T资还做着其它生意的人;心静了,就不会再有人因为评不上优,选不上模而斤斤计较;心静了,就不会为了成为领导而挖空心思的人存在;心静了,就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管理班级、上好每节课的T作上来,心静了,才能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来。
那么教师如何能够做到心清呢?
首先要热爱这份职业。因为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而且是一个需要甘于奉献的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既是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热爱自己的教育岗位、所授学科,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先进科学,先进文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做长流水。能够自我接纳,一个能够善待自我、尊重自我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接纳和善待学生。
其次,磨砺意志,塑造品格。教学是一种精神消耗,教师的劳动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极其复杂而艰巨。教师若没有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品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师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品质形成的过程,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师木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施加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磨砺意志,矫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再次,要教育学生实现社会化、人性化的转变。法国社会学者 E.迪尔凯姆认为教育的基本社会功能是社会化,即把人从个体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因此,要培养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友爱精神,关心国内外大事,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教育学生心系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终生之计在于树人。教师要守望教育这块神圣的精神家园。教师的事业是光荣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不是世人扣在我们教师头上一道虚幻的光环,那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顶礼评价。我们只有用全部的精力和热心去做好这份T作,守住心灵的方寸净土,甘于奉献和清苦,清心敬业为人师,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国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