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属于自己的“起跑线”上

2011-07-25李玉英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1年6期
关键词:起跑线表哥上学

李玉英

虽然是听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长大的,但我非常庆幸我的农民父母并没有去在意这样一句话,我才有了自由撒欢的童年。

在我的印象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当初只是悬挂在校园门口或者街道两旁的宣传横幅,那时候人们也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口号来推崇的,后来渐渐被一些聪明的培训机构充分利用,“精神文明建设”演变成了纯粹的“物质文明建设”。于是,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伴之择校的轰轰烈烈。

当初喊出口号的人初衷是什么?如果是旨在倡导抓好孩子的启蒙教育,把基础教育做好做实,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样的口号有什么错呢?但是,就近十余年的情况来看,那些培训机构或者“个体户”,旗帜上打的是“一切为了孩子”,眼睛却死死盯着孩子爸妈的口袋。一个家庭的收入几乎全部投入到孩子身上,却从来没有动脑想一想: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这道线是谁给画的?怎么样才叫“输”?究竟怎么样做才不会输呢?

从农村到城市,从公办到民办,好多学校招不齐学生,好多学生无处上学。

农村学校条件差、设施落后、经费不足,不仅吸引不到生源,而且留不住优秀教师,优秀的教师不遗余力挤进本来就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很强的学校,本来就人才济济的学校无形间就变成了“重点学校”。国家关于学生入学的问题木来是有规定的,应该是“画片招生”,也就是说按照孩子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但是有点头脑有点门路的家长都在拼命逃出就近的落后学校,不惜血本,宁愿“舍近求远”,造成那些濒临城市的农村中小学生源大量流失。而要进入“重点学校”并不那么容易,于是拉关系走门子,甚至迁户口、请客送礼,最后交一大笔择校费,硬是挤进本就人满为患的附小、实验小学等。以至于出现了“学校招不齐学生,学生没处上学”的怪现象。

表哥到家里来玩,聊天时说起孩子上中学的事,非常得意地说找到了熟人,暑假后孩子可以进十三中了。当时孩子进现在的小学只收了3000择校费,小学毕业可以名正言顺直接选择五中、八中,离居住的地方也近。结果,表哥又托关系走门子非要去十三中,至少还要8000元的择校费。他只是一个农村老师,每月只有两千元工资,将孩子弄进城里上学不说,挑了小学又挑中学,真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啊。我说:“那咋不进附中啊?附中比十三中还有名。”表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咱不是找不着门路嘛。”

昨天学校召集了几个骨干教师开紧急会议,成立招生小组。我们都有点诧异,招生一般是在五月份才开始启动,这还早着呢。校长一脸焦急,说从春节后开学到现在,咨询报名来学校上学的络绎不绝,他一个人已经应付不过来了,必须提前成立招生小组,周末轮流值班,接待来访者。甚至,有附近一个县里“组团”来的,咨询学校如果“团购”的话择校费能否“打折”?我这才发现校长满脸带着的哪里是焦急啊,分明是满脸的骄傲。

我所在学校是新成立不到两年的新校,民办公助的性质。管理团队来自于苏州外国语学校,教师队伍均来自于周边县市,确切地说大多是“挖墙脚”挖来的优秀教师,学校中具备省级荣誉的老师就有近十人,最大的年龄也不超过40岁。仅仅两年的时间,学校管理、教学质量、良好的校风班风培养出的那些“小小君子”走在街上无疑成了学校最有说服力的“活广告”。同时,学校的性质也决定了我们办学的与众不同,学校聘任了有教师资质的外教担当班主任,而周边学校顶多聘任到的是“外国人”;学校有权力自己选择教材版本,可以不用听从市里“统一安排”用“实验教材”;我们可以直接进口美国原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英语就是主要学科,孩子们学得轻松愉快;每周四节课的兴趣课,有国画、爵士舞、口风琴等十余种,家长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报校外的特长班。我们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本校教师的孩子几乎全转入了自己的学校,虽然学费并不优惠。我们从自己身上、从孩子身上、从学校领导身上看到了学校的美好明天。

当我这样“炫耀”着自己的学校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和自己上面的说法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了。有时候有些事情是无法分清楚对与错的,正如现在我们进行着的讨论,估计大家都是各执一词,最终或许也找不到统一的“标准答案”。

那么,家长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的“起跑线”才好。不要跟着别人跑,毕竟,自己的起跑线怎么可以让别人来划定呢?

猜你喜欢

起跑线表哥上学
青蛙表哥
一本书的教训
重归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