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09年和2010年抗微生物药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2011-07-25王学昌
王学昌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 药剂科,云南 昆明 650011)
抗微生物药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合理应用一直是临床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指标。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本文对我院2009年和2010年收集上报的抗微生物药所致的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旨在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资料来源与方法 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在线呈报)系统,对我院经云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评估认定,上报的2009年和2010年抗微生物药所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用Excel建立相关表格,分别从患者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 果 1.一般情况:在我院2009年和2010年收集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40例ADR中,涉及抗微生物药21例,占总数的52.5%。其中,男性 12例(57.14%),女性 9例(42.86%);年龄20~97岁,平均年龄61.14岁。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 7例(33.33%),无过敏史者11例(52.38%),过敏史不详者3例(14.29%);一般的ADR共21例(100.0%),严重的ADR为0例;静脉给药20例(95.24%),口服给药1例(4.76%)。
2.引起ADR的药品种类、例数及其构成比:根据2005年版《中国药典》分类方法,将21例ADR报告所涉及的抗微生物药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
3.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40例ADR中,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见表2。
讨 论 在21例ADR中,男性12例(57.14%),女性9例(42.86%),性别无明显差异。平均年龄61.14岁,从一定程度提示,应根据人的生理、病理特点选用合理的药物、适应的剂量。静脉给药20例(95.24%),口服给药1例(4.76%),可见静脉给药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更易引发抗微生物药所致的ADR。静脉给药引发ADR的因素可能与静脉药物配制、药物配制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注速度等密切相关。药液的pH值、不溶性微粒、输注器具的环氧乙烷残留物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发生ADR的诱因[1]。因此应尽量减少静脉给药[2],多采用口服给药,特别是对于门诊患者,能口服的就不要采用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要采用静脉给药,尽量减少静脉给药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表1 引起ADR的抗微生物药种类、例数及其构成比
表2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
在我院2009年和2010年收集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40例ADR中,与抗微生物药有关的ADR涉及21例,占到52.5%,已超过一半。由表1可以看出,在抗微生物药所致的ADR中,以喹诺酮类最多,占总例数的28.57%,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管理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要求,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加强管理。
由表2可以看出,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61.91%),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害。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皮肤红肿、发痒、红斑等,绝大部分ADR的临床表现是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或患者主诉可知的,所以用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及时发现ADR。皮肤变态反应主要以皮疹和瘙痒多见[3],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一是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二是药疹是由变态反应所致,而且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等抗原性较强[4],易引起这类反应。
ADR发生程度以轻度为主,重度较少。在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对于发生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多采取停药措施,而对于出现较严重过敏性休克等病例,临床上均给予立即对症处理,患者病情均好转或者痊愈,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1]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679.
[2]彭晓燕,姚冰,潘洁,等.我院2004-2006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17):1343.
[3]李瑞珍,宋伟峰,张平,等.我院222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8):747.
[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