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字间断缝合术在剖宫产中流血的临床观察
2011-07-25戴芙蓉
戴芙蓉
(曲靖市妇幼医院 云南 曲靖 655000)
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止血处理,成为临床医生探讨的重要课题。2009年以来,我院针对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部分实施了“8”字间断缝合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9~2010年在我科剖宫产手术中出血的产妇69例为研究组,年龄22~36岁,初产妇37例,经产妇32例,其中双胎10例,有剖宫产史20例,14例有人流史,孕周34~40+2周。中央性前置胎盘12例,部分性8例,边缘性4例,胎盘粘连5例,任选2009年以前剖宫产术中出血产妇69例为对照组,产妇基本情况同观察组。
方法:观察组全部病例均应用宫缩剂、按摩及压迫子宫,胎盘剥离后宫腔仍有活动性出血,立即用妇科可吸收1号薇乔线自子宫浆膜面进针穿透内膜,自浆膜面出针,间距1cm,每针跨度2cm,在出血区域、胎盘剥离处、子宫不收缩处,于子宫前后壁,行“8”字间断缝合术。如为中央性前置胎盘出血来自宫颈管,则下推膀胱后同法缝合。缝合后均行宫腔填塞纱条至宫腔无间隙为止。对照组全部病例均应用宫缩剂、按摩及压迫子宫,胎盘剥离后宫腔仍有活动性出血,宫腔填塞纱条至宫腔无间隙为止。两组均术后24h取出宫腔纱条,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术后5d内的体温变化,产后42d复诊,随访观察,结果见附表。
结 果 1观察组69例病例均用缝合止血成功,有1例因中央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宫颈管流血不止切除子宫,其余病例经术后治疗,均恢复良好,无产褥病例发生,术后均跟踪随访,产后月经恢复后周期、经期正常,经量同前,无痛经;妇科检查、盆腔无异常发现,宫颈管长度2~3cm,子宫大小正常,活动正常,无压痛。对照组69例中8例行子宫切除术,1例因流血过多DIC抢救无效死亡。两组比较u=2.6267,P<0.01,有显著性差异。
附表 2组效果比较(有效系保留子宫,无效系切除子宫或产妇死亡)
讨 论 1.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处理,特别是前置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处理,虽有许多种处理方法。以往常用的处理是按摩子宫及加强宫缩、结扎子宫动脉及髂内动脉,也有出血部位宫腔内子宫缝合止血纱布按压止血[1]、宫腔填塞纱布的报道[2],但这些方法止血效果不佳,大流血切除子宫的机率高,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只有1例切除子宫,对照组8例切除子宫。
2.胎盘附着子宫下段者,胎盘剥离后下段因缺乏足够的平滑肌,宫缩剂不能引起其强力收缩以及压迫血管、血窦止血。压迫子宫动脉往往仅阻断了子宫动脉的上行支,而子宫下段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子宫动脉的下行支,也达不到止血效果,行髂内动脉结扎术虽为有效措施,但手术难度大,而且妊娠子宫下段增宽增大,给暴露术野分离髂内动脉造成困难,在大出血的紧急情况下,更难准确迅速地进行手术。B-Lynch外科缝合术是英国Milton Keynes医院报道一种新的外科手术控制产后出血的缝合方法,技术简单易行,并可免于子宫切除,保留生育能力,此种方法对子宫收缩乏力者效果较好,但对胎盘剥离面出血者效果不佳,行宫腔填塞纱条比较困难。采用“8”字间断缝合术,阻断了出血部位、周围的放射动脉与部分弓状动脉,达到了止血的目的。放射动脉是分布于肌层的末梢动脉,“8”字间断缝扎后,仅阻断了局部末梢的血液供应,而没有影响子宫动脉及其分支的绝大部分弓状动脉,故不影响子宫的整体血供,不会出现子宫坏死。术后肠线吸收脱落使子宫血液重新建立,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由于手术通过自浆膜面缝合,可以压迫开放的血窦,止血快手术视野清晰,利于血窦的缝扎止血。同时可行宫腔填塞纱条局部压迫止血,对产后出血的患者达到多方位的止血。
3.“8”间断缝合的可能并发症就是子宫肌层缺血坏死,我们认为只要缝合间留有适当的距离,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子宫肌层缺血坏死的发生。
[1]陆元庆.子宫腔内缝合加用凝血酶止血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6,12(6):311.
[2]应豪,王德芬.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预防和处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3,19(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