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检验危急值管理情况调查与分析
2011-07-24徐茂云步晓冬
◆徐茂云 魏 巍 步晓冬
1 济南军区总医院质量管理科 山东 济南 250031
2 济南军区总医院医务部科训科 山东 济南 250031
危急值是指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危及患者生命的检验结果[1],是医疗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2]。中国医院协会在颁布的《患者安全目标》中,明确提出临床实验室要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济南市某综合医院于2003年建立了检验危急值回报制度。具体要求为:实验诊断科发现危急值时要立即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同时登记患者的姓名、住院号等,标本必须复查。护士接到通知后要立即告知经治医生或值班医生,医生认真分析产生危急值的原因,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并在病历中做好分析记录。为了解医院该项制度的落实情况,本文采用现状调研的方法,查阅济南市某综合性医院实验诊断科2010年12月份住院患者危急值回报登记本,以及相关科室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了分析。
1 情况调查
1.1 危急值发生情况
2010年12月份,该院共有121名住院患者检验中出现危急值138例次,其中生化项目104例次,血液检验项目34例次,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未出现危急值。同一患者出现危急值次数最多的是5次,有1人;出现4次和3次的各1人;出现2次的有8人。各检验项目危急值发生值及例数分布,见表1。
1.2 临床医生对危急值应答情况
实验诊断科发现危急值后立即回报给临床科室并做好登记的有135例次,回报率为98%。通过查阅病历,对临床科室应答情况进行调查。患者发生危急值后,医生采取相关治疗措施的共有131例,其中在接到实验诊断科通知后当日下达医嘱进行治疗的有83例;在病程中分析了发生危急值的原因的有6例,见表2。既未采取治疗措施也未在病程中分析原因的有1例;采取了治疗措施但未在病程中分析记录的有19例。
表1 12月份检验危急值统计
表2 危急值应答情况
1.3 患者转归情况
2名死亡患者均为晚期肿瘤患者,发生危急值均在2次以上。其中1例患者最后一次出现危急值后无治疗医嘱无分析记录,患者第二天死亡,但该患者为恶病质,病历中有家属放弃治疗的记录及签名。121名患者的转归情况,见表3。
表3 患者转归情况
2 分析与讨论
2.1 危急值回报制度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医院通过建立危急值电话回报制度,使临床医务人员能及时发现危险情况,迅速采取措施,从而挽救患者生命。与传统的检验科发送报告。医生查阅后采取治疗措施相比,电话回报既能缩短医生发现危险情况的时间,也可避免治疗过程中遗漏。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除在病程记录中分析原因且不需要采取治疗措施的外,有124例次的危急值在当天或次日即得到治疗或纠正,占总数的90%。事实证明,“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医院的实施,使医院内部形成了一个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现行的管理办法存在一定的弊端
调查结果显示,有3例危急值实验室人员未进行回报,有7例以上的危急值是在第3日及以后医生才进行干预治疗,对产生危急值的原因进行分析记录有118例次(占86%),记录不及时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这些行为虽没有产生不良后果,但存在潜在危险,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威胁,反映出管理方法上的弊端。
(1)危急值回报流程复杂。电话回报方式环节较多,从检验科实验室人员发现危急值到医生采取治疗措施过程中,信息传递可能会产生遗漏或延误。(2)回报的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电话回报要求实验室人员掌握所有危急值的临界值,并从每天庞大的检验数据中检索发现,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从工作量上分析,医院每月发生的危急值数据多,容易产生误报、漏报。(3)医院质量管理还不够严格。从调查的情况看,患者出现检验危急值后,有的医生反应不够迅速,有的治疗措施滞后,有的没有认真分析原因,说明上级医生及科主任对经治医生的监督检查还到位,医院职能科室管理还不够规范。
2.3 加强危急值回报管理的措施
危急值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医院应高度重视。(1)要建立高效的回报方式。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医院采取的电话回报方式具有一定的弊端,因此建立快捷高效的回报方式就非常必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建有“军字一号”工程,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比较健全,同时医院联机检验系统也运行良好,医院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危急值网络回报体系[3]。当检验仪器上有危急的检验结果产生时,对检验操作员进行提示,同时通过医院信息系统传递到医生和护士工作站,大大提高了危急值回报的时效性,也杜绝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误差,最大限度的减少漏报。(2)加强危急值监督管理[4]。回报方式实现快捷高效,但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取决于临床医生。医院应加强对危急值处理情况的监督管理。要求医生对出现的危急值要认真进行原因分析,在病历中做好记录,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可将其纳入医院质量考核方案中,与绩效分配挂钩,对于不及时分析处理的医生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
[1]张真路,刘泽金,赵耿生,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4):452 -453.
[2]王海剑.生命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医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6):25 -26.
[3]童思木,沈崇德.危急值提醒医疗安全警示系统的创新研究与应用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2):42 -44.
[4]邱锡荣,徐 梅,付冬琴.医院危急值项目设立及报告管理[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1):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