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引导置管引流在治疗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

2011-07-23袁富红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瘘口空肠胸腔

刁 强,马 延,袁富红,申 翼

0 引 言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贲门癌消化道重建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治疗难度大,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其中胸内吻合口瘘的后果最严重,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死率高达40%以上[1],我们采用DSA引导下经瘘口置管引流加十二指肠营养管支持的方法,治疗23例术后确诊吻合口瘘患者,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1月,采用DSA引导置管法共诊治食管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2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43~81岁,平均(63±3)岁。其中20例均于我院手术病理证实恶性肿瘤,包括食管癌16例,贲门癌4例;另3例转自外院,均为食管癌术后。23例患者中,吻合口胸腔瘘17 例(74%),纵隔瘘5 例(21.7%),胃瘘1 例(4.3%)。另以我院心胸外科2003年6月至2006年5月间,采用传统三管治疗法(胃肠减压管、空肠造瘘管、胸腔引流管)治疗吻合口瘘病例16例患者资料作为对照。

1.2 仪器与设备 采用美国GE Lca+1000 mA数字血管造影机,日本岛津SafireⅡ1000 mA数字胃肠机,德国西门子双源CT(Aomatom Definition)。

1.3 治疗方法 临床或影像学方法确诊吻合口瘘后,立即在DSA经同侧鼻腔置入聚氨酯复尔凯鼻胃管2根,其中1根插入空肠内滴注肠内营养液行营养支持,另1根经吻合口瘘口插入胸腔或纵隔脓腔,保证复尔凯鼻胃管的侧孔在瘘口外脓腔内,连接负压持续引流脓腔。具体操作为:患者仰卧于DSA检查床上,透视下采用猎人头或其他适宜导管与亲水膜导丝相互配合,于一侧鼻腔插入食管,经吻合口瘘口进入脓腔内。经导管适量加压注射对比剂以显示脓腔全貌和部分分隔的腔室。引入交换导丝,将复尔凯引流管(长130 cm,管径0.035英寸,头端有2~3个侧孔,Nutricia Export BV生产)置入脓腔内,充分抽吸脓腔内脓液,并以甲硝唑反复冲洗脓腔至抽吸液清亮。外固定引流管并接负压引流。每天以庆大霉素80 mg、甲硝唑100 mg、等渗盐水约100~200 ml冲洗脓腔,直至回抽脓腔液体无浑浊后接负压球负压引流。每天观察引流液颜色、浑浊程度和总量。定期在X线透视下经引流管注入或口服泛影葡胺观察瘘口及脓腔大小。待脓腔缩小,引流管前端位于脓腔底部时即可退管1~2 cm,通常每次退管长度≤3 cm。最后引流管完全退入食管腔内,瘘口闭合,经进食1周证实治愈后拔除营养管和引流管。对于吻合口瘘并发较大脓腔或包裹分隔性脓腔,可在介入置管的基础上,在脓腔底部胸穿置胸管引流或者调整原有胸管位置保证引流通畅。待脓腔明显缩小,管内无引流液,可予以拔除胸管。

2 结 果

2例患者除1例胃瘘患者外,余患者均一次放置瘘口引流管成功。胃瘘考虑为闭合器钉仓处组织挤压增厚,导丝容易受阻,后多次尝试后放置成功。经吻合口瘘、胃瘘口所置引流管和经鼻腔空肠营养管由CT和DSA确定位置准确,见图1、图2、图3。所有患者均治愈。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44~73岁,平均(61±3)岁,食管癌9例,贲门癌7例,吻合口胸腔瘘13 例(81.2%),纵隔瘘3 例(18.8%)。

图1 DSA示引导下置管Figure 1 DSA-guided draining

图2 DSA示吻合口瘘及置管的位置Figure 2 Locations of the fistula and draining tube shown by DSA

图3 CT显示空肠营养管、瘘腔引流管、胸腔引流管的位置Figure 3 Location of the jejunal nutrient tube,fistulous draining tube and intrathoracic d raining tube shown by CT

2.1 愈合时间 23例DSA引导瘘口置管者从确诊吻合口瘘到进食证实治愈,时间为17~50 d,平均愈合时间为33d(5例纵隔瘘平均愈合时间为21d,17例胸腔瘘平均愈合时间为36 d,1例胃瘘愈合时间为43 d)。16例传统三管治疗者中,1例因感染器官衰竭死亡,1例放置食管支架术后第8天死于咯血。除死亡2例外,余14例平均愈合时间为47 d。

2.2 稳定时间 以治疗开始至生命体征正常,体温<37.5℃的时间为标准,23例DSA引导瘘口置管者稳定时间为1~26 d,平均稳定时间为12 d。14例传统三管治疗者稳定时间为7~65 d,平均稳定时间为28 d。

3 讨 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原因复杂[2]。一旦出现吻合口瘘,患者常不能耐受剖胸手术创伤[3]。传统手术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内科保守治疗花费高,感染不易控制,瘘口难以愈合。传统三管治疗法治疗吻合口瘘,瘘腔和瘘口虽能愈合,但均因其具有创伤性,愈合时间长,而且部分患者胸腔持续污染,中毒症状明显,抢救有一定困难,且少部分患者液体漏入纵隔内形成纵隔脓腔,还会在吻合口周围形成致密的粘连,给引流带来极大困难。近年来,有报道使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4],但使用支架治疗费用相对较高;且支架为体内异物,置入后患者会有胸骨后疼痛等。也有报道指出使用支架治疗后,因支架和吻合口反复摩擦而易导致患者大出血死亡[5]。本组传统三管治疗者中1例放置支架后大出血死亡患者可能即为这种原因造成。而本组运用DSA引导下经瘘口置管引流治疗吻合口瘘,效果良好,尤其对形成纵隔脓腔的吻合口瘘意义更大。

3.1 减轻创伤 吻合口瘘的关键是脓肿的充分有效引流,然而普通的胸腔引流瘘口与引流管之间距离长而迂曲,引流管管口无法被便捷准确地送到瘘腔或瘘口附近,难以实现持续通畅的引流。而DSA引导下经瘘口置管引流可准确放置管口至脓腔底部,直接在瘘口周围起作用。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经胸放置引流管的机会,或者随着治疗的进展,普通胸腔引流与经瘘口引流区域逐渐缩小,继而发生分隔,普通胸腔引流管出现引流液减少,并逐渐无引流,即可拔管。从而减少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样,DSA引导置管治疗直接免除了患者空肠造瘘的操作,改用DSA引导下放置空肠营养管营养支持方法治疗,进一步减轻患者负担。

3.2 减少污染 经瘘口放置引流管,起到了堵塞缩小瘘口的作用,胃液不易返流入脓腔,避免了持续的消化液污染。持续的负压吸引加快了脓腔的缩小,减少了毒素吸收,也有助于肺复张,缓解肺部刺激,有利于瘘口的闭合,明显缩短治疗时间,节省治疗费用。

3.3 对吻合口纵隔瘘的独特优势 吻合口纵隔瘘治疗困难,手术修补引流术创伤大,患者难以承受,而一般的保守治疗不能解决脓液的引流问题,长期引流不畅易造成患者继发重症感染、血管破溃大出血的机会,是吻合口瘘中非常棘手的问题。采用DSA引导下置管经瘘口可达纵隔脓腔底部负压引流,纵隔脓腔很快可形成盲管,过程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病程。

DSA引导下置管引流法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优点突出,患者耐受好,操作安全简单,费用低,创伤小,恢复快[6],尤其适用于瘘口较小的大部分吻合口胸腔瘘和引流困难的纵隔瘘。该方法优势明显,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1]Junemann-Ramirez M,Awan MY,Khan ZM,et al.Anastomotic leakage post-esophagogastrectomy for esophageal carcinoma: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redictive factors,management and influence on longterm survival in a high volume centre[J].Eur Cardiothorac Surg,2005,27(1):3-7.

[2]夏建国.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防治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08-210.

[3]申 翼,景 华,李德闽,等.食管癌侵犯主动脉的手术治疗[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2):154-156.

[4]韩新巍,吴 刚,赵高峰,等.暂时性蘑菇状内支架与经鼻经食管脓腔引流管置入治疗食管-胃吻合口瘘[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156-159.

[5]Roy-Choudhury SH,Nicholson AA,Wedgwood KR,et al.Symptomatic malignant gastroesophageal anastomotic leak:management with covered metallic esophageal stents[J].AJR Am J Roentgenol,2001,176(1):161-165.

[6]刁 强,郑 玲,李 林.食管瘘的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价值评估[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40-43.

猜你喜欢

瘘口空肠胸腔
影像学研究硬脊膜动静脉瘘进展
胃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中不同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新疆某肉牛屠宰场空肠弯曲菌同源性分析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超细鼻胃镜辅助胃窦直视法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应用
食管癌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机探讨
内镜吻合夹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消化道瘘中的应用
超声下瘘口压迫加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肱假性动脉瘤17例临床改良探究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瘘口定位与内镜手术21例分析
超声辅助法置入经鼻空肠营养管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与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