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BN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观察
2011-07-16吴英凤徐立滨曹景丽
吴英凤 徐立滨 曹景丽
急性左心衰竭(ALHF)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其病因多为慢性心力衰竭(心衰,HF)的急性发作、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或)损伤以及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等。AMI导致的ALHF尤为常见,其中前壁AMI更容易合并ALHF。AMI伴有严重左心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因此及时改善患者心脏功能、调整其神经内分泌水平,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基因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已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良好。本文旨在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ALHF的患者应用rhBNP的临床疗效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11月收住我院内科病房的52例急性前壁(含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ALHF的患者,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38~79岁,平均(61.2±13.6)岁。依据治疗方式分为rhBNP组(治疗组)30例和硝酸甘油组(对照组)22例,对照组为患者家属拒绝应用rhBNP,故应用传统的硝酸甘油治疗。2组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前壁(含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同时合并急性左心衰竭,为Killip分级Ⅱ~Ⅲ级。(3)拒绝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标准:(1)心源性休克。(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原发性心肌病或心脏瓣膜疾病。(4)慢性肾功能不全者(血肌酐>20 mg/L)。(5)低血压者(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条件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等常规药物治疗;在发病24 h后可酌情应用洋地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治疗组应用rhBNP(新活素,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首先以1.5 μg/kg在2 min内静脉注射,此后以7.5 ng(/kg·min)静脉泵入持续72 h,最后每天应用1支rhBNP(总量0.5 mg),共7 d,仍以7.5 ng(/kg·min)的速度静脉泵入。对照组应用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起始剂量为5~10 μg/min,在保证收缩压≥90 mm Hg前提下,每5~10 min递增5~10 μg/min,最大剂量为100~200 μg/min。
1.4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7 d的心率(HR)、收缩压(SBP)、每日尿量(UV);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7 d的血肌酐(Cr)及脑利钠肽(BNP)水平。观察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及肺部体征改善情况,记录所有患者的住院天数。
1.5 疗效判定方法 治疗1周后进行评价。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有效:症状、体征好转或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或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恶化:心功能恶化l级或1级以上。
1.6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同一时点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BNP的比较 2组患者的BNP水平均随时间下降(治疗组F时间=1 191.448,对照组F时间=1 567.189,均P<0.001);用药后7 d,治疗组BN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BNP水平的比较 (ng/L)
2.2 2组患者HR的比较 治疗组随用药时间增加而下降(F时间=12.365,P<0.001),而未发现对照组随时间发生变化(F时间=0.977,P=0.409);用药后7 d,2组H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HR的比较 (次/min)
2.3 2组患者SBP的比较 2组患者的SBP水平均随时间下降(治疗组F时间=68.309,对照组F时间=39.790,均P<0.001);虽然2组随时间下降变化趋势不同,但用药后7 d,2组S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SBP的比较 (mm Hg)
2.4 2组患者UV的比较 2组患者的UV水平均未随时间发生变化(治疗组F时间=0.127,对照组F时间=0.889,均P>0.05);而治疗后7 d,治疗组UV高于对照组(t=3.584,P<0.01),见表5。
表5 2组患者UV的比较 (mL/d)
2.5 2组患者Cr的比较 2组患者的Cr水平均随时间下降(治疗组F时间=37.056,对照组F时间=10.560,均P<0.001);虽然2组随时间下降变化趋势不同,但用药后7 d,2组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患者Cr的比较 (μmol/L)
2.6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中12例(40.0%)显效,15例(50.0%)有效;对照组中6例(27.3%)显效,8例(36.4%)有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χ2=5.289,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1±2.5)d和(20.7±3.1)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9,P>0.05)。
2.7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无rhBNP过敏患者。治疗组有2例、对照组有4例发生低血压,经调整用药剂量后未再出现。在保证SBP≥90 mm Hg的情况下,治疗组患者没有出现肾功能不全或原有肾功能不全加重的情况;对照组有1例出现肾功能不全,有1例出现原有肾功能不全加重。治疗组中有7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6例室早,1例短阵室速),对照组中5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3例室早,2例短阵室速)。
3 讨论
BNP广泛分布于心脏、脑、肺脏、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组织中,其在心脏中的含量最高,主要在心室内合成及分泌。BNP与急性心力衰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急性心衰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在严重心衰阶段,内源性BNP水平明显升高,但仍有水钠潴留和心室充盈压的明显升高,提示存在内源性BNP相对不足[1]和(或)BNP抵抗[2],从而提示给予补充外源性BNP可能会对心衰患者有益。rhBNP属于内源性激素物质,与人体内产生的BNP完全相同,其主要的药理作用是:(1)扩张静脉和动脉(包括冠状动脉),从而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2)促进钠的排泄,利尿作用[3]。(3)神经内分泌作用,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阻滞急性心衰演变中的恶性循环。
近年来,关于rhBNP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试验很多,充分证明了rhBNP在急性心衰中的应用价值。随机、双盲、多中心的急性充血性心衰中的血管扩张治疗(the vasodil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ongestiveHF,VMAC)试验[4],在标准药物治疗(包括静脉注射利尿剂和正性肌力药物)基础上,比较rhBNP和硝酸甘油对失代偿性HF住院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显示rhBNP具有持续而稳定改善临床状况和血液动力学的效应,且不良反应少,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从而证明了rhBNP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衰(ADHF)是有效和安全的。多中心、开放标签的系列注射rhBNP随访小规模研究(the follow-up serial infusions of nesiritide pilot tri⁃al,FUSION I)[5],用于评价门诊应用rhBNP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显示rhBNP治疗高危患者时,可以减少总病死率和入院率,该试验还证实了门诊应用rhBNP是安全的。国内的一项比较rhBNP和硝酸甘油治疗ADHF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入选了209例ADHF患者,结果表明rhBNP能明显改善ADHF患者的呼吸困难、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其他临床症状,安全可靠[6]。本研究中治疗组在治疗后BNP水平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改善明显;在尿量方面,2组患者在治疗前均为少尿,治疗后尿量明显增多,且治疗7 d后治疗组的尿量高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UV较对照组亦改善明显。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与前述研究结果相似。
在rhBNP安全性方面,2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的血压下降、Cr升高等情况,在治疗后,2组患者的Cr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治疗7 d后,2组Cr水平无明显差异,考虑其下降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有关,而与所应用的药物本身无关。但2组均有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有报道在AMI患者中,有75%~95%的患者会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7],故本研究中患者发生的心律失常考虑与疾病本身相关,而与应用药物无关。
总之,rhBNP临床疗效显著,在AMI伴ALHF的患者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1]Liang F,O’rear J,Schellenberger U,et al.Evidence for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of circulating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J].J Am Coll Cardiol,2007,49(10):1071-1078.
[2]Chen HH.Heart failure:a state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deficien⁃cy or resistance or both[J]!J Am Coll Cardiol,2007,49(10):1089-1091.
[3]王海燕,薛玉生,郑强荪,等.重组人脑利钠肽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失代偿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15(2):126-128.
[4]王睿,吕吉元,贾永平.重组人脑钠肽治疗失代偿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2):258-261.
[5]李文安,杨宇.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4):606-608.
[6]张麦叶,姬秋和.重组人脑钠肽治疗失代偿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14(4):471-474.
[7]高润霖.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