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丹东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1-07-14邹凯
邹 凯
一、丹东旅游业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1.区域优势明显
丹东市是辽宁省辖市,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位于辽东半岛经济开放区东南部鸭绿江与黄海的汇合处,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连接欧亚大陆与朝鲜半岛的主要陆路通道,东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新义洲市隔江相望,南临黄海,西界鞍山、营口,西南与丹东市毗邻,北与本溪市接壤。丹东大陆海岸线长120公里,沿海有大鹿岛、小麦岛等岛屿。丹东具有沿江、沿海、沿边的“三沿”优势,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毗邻朝鲜半岛,对外开放地理位置独特,规划中的“2l世纪伟大创举”的国际大通道将从这里通过。丹东地理位置优越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
2.气候环境优越
丹东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由于受暖温带和海洋气候影响,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洁净清新,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是东北地区温暖又湿润的地方,堪称旅游避暑的胜地。
丹东气候的形成很有特点:黄海海面上温湿气流运动受到北部山峦的阻挡,产生涡流,带来充沛的降水和暖湿天气;北部、西部山脉的屏蔽作用,使冬季寒流入侵势力较弱,形成了多雨湿润、冬暖夏凉的北国江南气候小环境。
3.丹东旅游资源丰富
丹东市是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轻工业城市,丹东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城。现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丹东是东北亚区域内一块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丹东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7处,省级风景区6处,市级风景区和文物古迹100多处,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公里。丹东风光秀美,是旅游观光的胜地。鸭绿江碧波荡漾,鸥飞鱼翔,两国风光,尽在一水;凤凰山雄峻挺拔,石险洞幽,集天下名山特点于一身,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桥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山高谷深,层峦叠嶂,林木葱笼,溪水淙淙,獐鹿出没,鸟语花香。青山沟飞瀑流泉,大孤山古刹名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此外,明长城东端起点的虎山长城、甲午海战遗址、抗美援朝纪念馆等也名扬中外。中朝边境跨国旅游,可尽情领略异国风光。她以宜人的自然气候,悠久的历史文化,奇特的异国风情,丰富的地方特产,良好的接待条件,迎接中外游客。
二、影响丹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1.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开发利用不当,监督制约措施不到位
丹东市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单体规模小,实力弱,经营管理水平低的弱点,使得丹东市旅游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方面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削弱了其进行产品开发、市场拓展、服务质量改善的能力。而且,由于丹东市旅游企业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长期以来只能依赖于低效率的粗放式经营。“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保护”的行为造成了许多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而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对这些行为又缺乏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也使得某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最终造成了旅游业管理混乱,资源浪费的情况,从而制约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发展观念落后,环保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政府及相关旅游主管部门还是旅游理论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即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发展旅游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开发的监督、规划与管理。加上某些经营者的短视和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了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过度利用。另外,由于教育水平及人口素质的差异,许多旅游者缺乏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3.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乏特色
旅游是一种追求差异的活动,求异心理是驱使人们进行旅游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旅游产品的地域性越强,文化差异越显著,独特性、个性化越鲜明,越能吸引旅游者。丹东目前没有能够明显叫得响的旅游产品品牌。旅游产品特色不鲜明,与周边省市基本类似,特别是海产品特色与品种的吸引力亟待提高;旅游产品的开发层次仍然较低,“看得多,参与少”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具有垄断性和轰动效应及主题鲜明的大型骨干项目尚待开发完善。
三、推动丹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1.健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
实现丹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和完善丹东地方性旅游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健全旅游法制体系,对旅游规划、资源保护、旅游宣传、旅游市场、旅游安全、旅游保障、旅游合同等实施有效规范。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强化对旅行社、导游员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旅游执法队伍,搞好旅游市场专项执法,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加强旅游法律法规宣传,增强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及其他从业人员的法治观念,从根本上杜绝违法开发与经营旅游资源和欺诈旅游消费者的现象,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利益和丹东的城市形象。
2.突出特色,准确定位
特色是旅游的灵魂和生命。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中间,丹东必须找准和突出自身的特色,形成鲜明的、富有个性的旅游形象,并加以精心包装,大力宣传,才可能成为对国内外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前面文脉和受众调查分析,丹东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应该紧紧抓住主要文脉和资源特色,并易于识别。由此,丹东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东北小江南,最美最大边境城市,跨过鸭绿江,明长城起点,满族故乡”。
小江南一词表明丹东的气候环境,山水景点非常好,将丹东喻为江南风景,说明丹东的气候是非常好,和江南的风景一样。丹东虽地处东北,但她在黄海之滨、鸭绿江畔,使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湿润,遍布丹东地区的大小河流达1300多条,丰富优质的水资源、湿润的气候使丹东山青水秀、物产丰富、成为塞外江南、渔米之乡。
“边境城市”表明丹东的地理位置是边境,丹东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是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轻工业城市。
“跨过鸭绿江”体现出丹东特有的旅游优势,到丹东旅游可以随时到朝鲜旅游,体验异国风情,近年来,丹东对朝鲜贸易日渐兴隆,朝鲜的风景吸引了大量的旅客到朝鲜一游,对朝旅游的同时也带动了旅客对丹东的旅游。另外到丹东可以重温“抗美援朝”的特殊历史。
“明长城起点"表明丹东是明朝长城的东端起点。虎山长城为丹东市一处著名的风景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教材。
“满族故乡”表明丹东是满族人重要居住地,满族文化、满族风情将凸显丹东旅游的少数民族特色。
3.强化环保意识,提高从业者素质
为了达到丹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遵循各种经济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动用各种财政、金融、税收、价格政策等手段调节旅游经济活动,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及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人员、政府官员和当地居民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以形成环保内在驱动力。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丹东应加快制定旅游教育培训规划及培养跨世纪人才战略,大力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建设。加强旅游高职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应用操作型人才。加强对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养,完善岗位培训制度,建立和培养旅游人才市场,为丹东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旅游人才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