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阳市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1-07-14顾春梅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年10期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农业

顾春梅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解决农业问题

我市在近几年农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设施农业大发展,2010年新建设设施农业5万亩,是我市设施农业建设总面积的1/4。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有较大发展,去年一年,新增国家、省、市三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6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带动农民17万户。农机作业水平也不断提高,小型智能型的机械化普遍应用。蓄牧业发展势头比较强,去年新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246个。

农业发展速度很快,成绩也明显,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一是优势农产品种类少、种植规模小,且布局分散。按照一乡一品、一县一品要求有很大差距。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缓慢。目前大部分耕地还是比较传统的种植模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管理不规范,特别是农业、技术、信息、金融和保险服务缺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解决农业问题,离不开工业的支持。在统筹城乡发展新形势下,着眼于实现农业由弱势产业变为优势产业的战略目标,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强化工业思维。

1.利用优势资源培育特色经济。发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市场、产品、气候等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形成特色优势。我市的农产品资源、林业资源、旅游资源,足以支撑创意农业的发展,要包装好项目,扶持农事企业发展创意农业,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大力发展畜牧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建设一批标准化畜牧小区,扶持一批养殖大户,引领和带动更多的农民发展畜牧业。

2.特色经济产业化培育主导产业。通过资源的发掘,发展特色经济,围绕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

3.产业集聚形成区域竞争力。随着产业优势的不断显现,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对本地区产生集聚效应,形成局部地区的增长极,使产业优势转化成区位优势。促进各种产业活动之间的协作配合及产业规模的扩大,从而带来各种费用的节约,产生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大大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进一步形成特色经济。

二、切实推进农村城市化,解决农村问题

我市近几年农村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善;扶贫开发取得了新实效,在2009年实施整村推进43个村,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000万元,累计发放贷款近1亿元。实施主导产业项目98个,项目总体规模辐射率85%,辐射带动农户达6000户。

我市农村建设在中部得做比较好,而南部山区则不太好,如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管理与规划缺失,农民收入较低,与城市差距较大等问题。解决农村问题,必须切实推进农村城市化,以新农村建设思想为指导。

1.发展和壮大辽阳县、灯塔两地县域中心城市。目前两县具有较完备的社会服务设施。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纽带作用,具有“城市之末、乡村之首”的特点,是城乡联系的纽带。我们必须增强县域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极化”效用。

2.推行农村就地城市化。农村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最后阶段,即城乡差别消除阶段。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来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就是完成了城市化的新农村。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来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是构建农村城市化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就是夯实农村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把城市设施推广到农村地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是在农村地区普及城市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也是从统筹城乡的角度,建立适应农村城市化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解决农民问题

随着城乡经济的融合、农民与城市接触机会的增多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与深入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道德水平、生产技能、自身综合素质也有明显提高。但是,从农民的思想精神状况来看,也反映出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一是当前农民素质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我市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不高;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缺少职业技能训练,就业能力差劳动力转移层次低,缺乏市场意识,抗风险能力弱,经营管理能力差。二是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不明显。一方面由于农民的整体素质问题,加上多年来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村民成为无组织的群体之一。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农民存在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部分农民不讲自力更生,过分依赖国家投入,参与意识不强,甚至一些村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是政府的事情、村干部的事情,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在现行体制和法规政策框架下,无论从哪种角度考察都可发现,农民作为市场主体都存在诸多缺陷。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逐步消除市民和农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异,这样才能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提高农民素质,消除农民和市民在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一是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把农村教育完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二是要深化农村教育的改革,尤其要改革应试教育模式,从基于城乡差别的精英选拔教育向基于公民平等的素质教育转变,使农村教育能够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要在农村发展全民教育。教育是公民应该拥有的权利,城市有老干部大学、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而农村则缺乏这些教育和文化公共设施,政府应该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只有提高农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异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2.在经济上扶助农民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只有农民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保障农民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市场经济体系中。农民要成为市场主体,一要明晰农民对土地的权利。二是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增强农民的竞争力。当前大部分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没有计划,都是随波逐流,而且经营与销售集于一身,竞争力较弱,收入较低。三是增强市场干预。政府应为农民自主经营、自由流动创造市场环境。无论在哪个市场经济国家,农业的市场化程度都低于非农产业,以扶持和保护农业为内容的政府干预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弱质产业,我国“三农”的弱势地位更为突出。市场机制是助强欺弱、嫌贫爱富的机制,如果不负责任地把农民完全推向市场,让其与强者自由竞争,势必更弱。为此,在市场化的同时,不能放弃政府干预,而应当优化政府干预,现阶段,特别要强调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正确定位,落实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责任,尤其是政府以信息指导、经济资助、科技扶持、社会保障等手段,增强“三农”的市场竞争力的责任。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等方面建立起有利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新体制,切实解决当前“三农”问题,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

猜你喜欢

城市化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