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银企信贷问题研究
2011-07-13李团团
李团团 王 薇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和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平衡独立的经济主体。商业银行和企业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分别扮演着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角色,两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作为委托人,面临着贷款收回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作为借贷者的企业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作为放贷者的商业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由于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贷行为存在信息不对称,且行为方式可能不断变化,因此,银企信贷行为的博弈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动态博弈。
一、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是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缺乏信息,进而影响其做出正确决策,导致交易效率降低的现象。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的不对称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非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从非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看,非对称信息既可以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以发生在签约之后,研究事前的非对称博弈称为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研究事后的非对称博弈称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1.逆向选择。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往往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而且是最可能拿到贷款的人。
商业银行对企业的“逆向选择”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同等条件下,商业银行更愿意将资金借贷给经营业绩优良的企业。但这类企业往往会充分考虑自身的偿付能力,只有在借款的收益高于借贷的成本时,企业才愿意借贷,因而企业愿意支付的利率较低。相比经营业绩优良的企业来说,经营业绩相对较差的企业,并不充分考虑自己的偿付能力,为了顺利的借到资金,这些企业愿意支付的利率一般高于经营业绩好的企业。但通常情况下这类企业由于经营不良,银行借贷给此类企业资金往往不能顺利收回,形成银行的呆坏账。如果银行不了解企业的经营信息,而按照企业愿意支付的利率高低选择贷款企业,就会将资金借贷给经营业绩较差的企业,而经营优良的企业却得不到资金。这和商业银行本意的选择相违背,这就形成信贷市场中的“逆向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在金融市场上好的借款人退出市场,市场上留下的是质量差的借款人。
2.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交易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借贷企业的“道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后,由于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商业银行往往无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企业可能会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例如商业银行将资金借贷给企业后希望企业能努力经营,从而获得较好的收益。由于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无法观察到企业的努力程度。企业得到信贷资金以后,企业并不一定能按照银行的要求努力经营,在金融交易发生之后,借款人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可能用贷款人的资金从事风险更高的业务,因而产生银行和企业之间的道德风险。
从银行方面看,也存在道德风险。随着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自主权加大,“逐利”的市场经济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加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工具日益繁多,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作为所有者的国家对银行的监督成本和监督难度大大增加,银行有各种便利条件从事违规行为而不被观察到,从而造成道德风险。比如:违规炒股票或贷款炒股票;经营管理不善,特别是清理、回收贷款不利;超过行业风险敞口临界值向某一行业过度信贷;超过规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比例提供信用;隐瞒风险状况和盈亏状况,逃避监管。
二、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成因
1.企业制度不完善是导致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最主要的原因。由于我国企业制度改革还有待深化,目前,企业产权关系并不十分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不到位,预算约束软化,以及经营者业绩与激励约束不相容等,加之转轨期间市场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建设相对落后,企业更注重短期行为,信用观念淡薄。因此,企业经常借故隐瞒或谎报信息,编造理由任意拖欠,利用政策信息的空隙逃废银行债务。
2.市场规则与监督制度不健全、寻租行为,导致银企之间及与其他主体之间出现的信息交叉不对称。经济转轨过程中,信息成为有价商品,但相应的市场规则及法律体系却没有完全同步发展,客观导致了灰色地带的存在,这就为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提供了可能性。
3.银行自身的机制缺陷和管理人员操作能力的局限,使内部与外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相当突出。首先,与激励约束机制不对称高度相关。目前银行内部激励不足或不到位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就无法保证信息获取质量以及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也可能导致寻租行为的出现。其次,与内部管理制度的现代化程度低密切相关。内部管理的制度化程度低,遇事无章可寻,会议过多不会产生有效信息。内部组织规模庞大、层次过多、连接过长,也导致信息传递失真和滞后。第三,内部信息资讯系统落后,渠道不畅,缺乏信息积累与动态更新,信息的有效生成与共享是不可能的。第四,银行员工和各级管理人员的素质,与风险管理的复杂性之间的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建议和措施
1.建立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一般来说,在完全信息下,借贷双方的讨价还价会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减少逆向选择带来的金融风险的办法是建立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包括股票市场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和报告制度、证券评级制度、企业和银行资信评估制度等,都是减少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式。
2.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道德风险源于签约后“行动的隐藏”,减少道德风险带来的金融风险的办法是通过最优激励合同订立来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3.强化信贷过程管理,提高动态博弈能力。信用和风险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越高,贷款过程管理就越重要。对提供虚假信息的企业或机构加大失信的惩罚力度,实行违约赔偿制度,实行与企业动态评级高度相关的放款冻结和推出机制;增强对重大项目管理直接参与度,实现充分监督。
4.充分利用外部制约,更新融资方式。借鉴国际经验,以银团贷款作为大项目的融资的主要形式之一,将有利于促使贷款企业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在分散风险的同时深化管理。
总之,信贷是现代商业银行主要的经营手段和主要赢利途径之一,也是企业筹集资金进行经营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何更好的规避逆向选择和信贷风险以获得预期收益,进而促进金融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我国金融信贷市场的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