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2011-07-13曾元元
曾元元
谨慎性原则可以体现在确认、计量、报告等许多方面。它要求会计确认标准稳妥合理,对会计报告提供尽可能全面化、体系化、规范化的信息的要求也是必然的。尤其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度”的适度性,以免得不偿失,扬长避短,发挥谨慎性最大的作用,为企业的收益,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收效。随着国际形势和我国新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日益增多,为了降低随意性和不必要的损失,重视会计核算中的谨慎性原则也是大势所趋,成为作为一名出色的核算人员基本的素质要求之一。
一、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应用的常见问题
1.企业发展长远目标缺少严谨性
采用折旧加速法,无论是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还是在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方面,都有明显的优越性。然而,我国企业会计部门采用折旧方法的现状是,大部分企业更愿意选择采用直线法而非加速折旧法,同时,采用折旧方法随意性大,没有规范性可言,大部分企业一般不是以特点的资产寿命规律、市场变动、价格变化、技术更新等趋势为依据在加速折旧法和直线法中进行选择,而是以眼前利益和会计指标利益为标准,缺少长远性战略性的眼光,这种状况的存在,必然是与会计核算中的严谨性原则背道而驶的,严重导致会计、经济两方面的生存发展。企业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价值目标,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利益导向,但是,无论是哪方面,都应该以会计核算的严谨性为工作原则,以求企业的长远发展。
2.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度
谨慎性原则的适度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问题,把握度的适用,同时适度强调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信息保持平衡和一定的度,是企业盈余、会计处理稳健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保持内部协调一致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而在实际工作中,谨慎性原则和其他原则相冲突,阻碍了谨慎性原则的适用,并必然会削弱企业的正常利润,又与配比原则相冲突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原则还会与会计其他原则相冲突造成会计体系的紊乱,不利于会计体系的规范管理。在谨慎性原则下,要注意与其他原则的“分工合作”,以达到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性、科学性。谨慎性原则是必要的,但要注意适度应用的重要性。
3.会计人员素质低下
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下,制约着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因为会计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会计基础工作环节薄弱,人员素质不高,鱼目混杂。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簿记”,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与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极其不相对称的。很多会计工作人员在缺少充分的资料时,仅靠经验来胜任工作,缺少专业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会计工作更加注重专业能力。单纯的“簿记员”是无法胜任此严谨性的工作的。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定期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为谨慎性原则创造基础条件是必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1.加速折旧
随着我国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加速折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加速折旧使资产加快更新,以适应经济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促进资产的更新周期。总的来说,我国许多企业较好的采用折旧法,折旧水平还是令人乐观,加速折旧能不断适应生产发展的内在需要,适应技术的更新要求促进资金流通周期,可以将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迅速的转化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降低因技术进步、新设备的价格变动等各种不利因素而造成的无形损耗给企业带来被动局面的经济损失。这是会计核算中严谨性工作作风的体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润滑剂。当前实践中我国很多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从而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有力的影响,积极合理科学的推行加速折旧法,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计提坏账准备
计提坏账准备体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谨慎性。是一种谨慎的体现。坏账准备是企业的应收款项计提的,是备抵账户。企业对坏账损失的核算,采用备抵法。坏账准备的计提法有“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等,具体采用何种方法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自行认定,一经确定,即不可随意改动。从性质上看,“坏账准备”科目是“应收账款”科目的备抵科目,两科目相结合,能够全面的反映应收账款的净额,坏账准备的提取,是基于会计工作谨慎性原则的体现,是对未来可能性的坏账损失所进行的计量和确认。计提坏账准备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提前的估计,有利于企业会计核算,在实际应用中,科学合理的推广成为必然。
3.存货先进先出
存货先进先出是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又一表现方式,是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对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存货先进先出能够使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当然,根据谨慎原则的要求,存货先进先出适用于市场价格普遍处于下降趋势的商品,同时注意期末材料按照最接近的单位成本计算,更加真实的反映目前市场价格。存货先进先出的缺点是工作量比较大,对于存货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所以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是一项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意义的重要国际惯例,在实际运用中,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正确科学运用谨慎性原则。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与国际接轨的不断加强,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球通用的商务语言,会计信息能否全面、正确、系统、科学的反映企业实际情况,不仅是对企业经济管理以及投资者正确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深入了解企业会计核算中谨慎性欠缺的现状,采取必要措施加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并把握适当的度,提高会计核算部门专业素养,加强加速折旧、计提坏账准备、存货先进先出谨慎性的运用,对当前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分析当今企业会计核算谨慎性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谨慎性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希望对企业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
[1]荣树新,杨楚义.民营中小型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08,(4).
[2]陈伟.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的分析与比较[J].特区经济,2004,(11).
[3]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量平差学院,误差理论与测平差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籍宇,张枫.对小型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4).
[5]于桦.完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体系[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10).
[6]吴梅.在企业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5).
[7]朱勤丰.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8]刘成芳.试论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革及实施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