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员队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2011-07-12田晓江
■田晓江 杨 柳
高校党员队伍是高校中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高校党员队伍结构合理与否,关系着高校党员能否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关系着高校党组织能否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关系着高校教育事业能否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目前高校党员队伍结构尚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党员发挥作用不明显、发展党员年级、结构不均衡等。需要牢牢把握“严抓质量、实抓培养、稳抓重点、狠抓教育”四个抓手,不断优化高校党员队伍结构。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①。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五章第二十一条中,也提出了“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有关规定,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②”。2010年以来,全党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旨在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和发挥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为推动党的建设、服务经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着眼于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战斗力强、发挥作用明显的党员队伍,维护高校校园稳定,促进校园和谐,提高高校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推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改善高校党员队伍结构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教育能否发挥好培养人才的优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因此,大力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对于高校来说尤为重要。“改善结构”是我党发展党员工作“十六字”方针中的一项重要要求,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之一。党员是高校党组织肌体的细胞,高校党员队伍是高校中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高校党员队伍结构与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密切关系。高校党员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关系着高校党员能否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关系着高校党组织能否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关系着高校教育事业能否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高校党组织党员队伍结构的实际看,尚存在一些问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成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发展的迫切需要。
1.部分党员发挥先锋作用不明显。当前,高校党组织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生和年轻教工党员比例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正趋于年轻化。他们年轻、充满激情和活力,但是普遍缺少严峻的政治斗争考验和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有些同志在思想上没有真正入党或者没有完全入党。党员队伍中也不乏有部分党员,在成为正式党员之后,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不注重加强理论学习,不注重党性锻炼,缺乏改造世界观的主动性,政治观念逐渐淡薄,参加党内活动不积极,不能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进步,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影响了党员和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和感染力。
2.学生党员年级分布不均衡。在学生党员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党员数量各年级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低年级学生发展党员数量较少,且速度较慢。本科阶段发展学生入党大部分集中在三、四年级,研究生阶段基本集中在毕业年级。这种年级分布不均衡一方面来自于高中和大学衔接问题,另一方面,教育培养和发展入党的组织程序也决定了发展党员数量的年级分布不可能完全均衡。
3.发展教职工党员速度较缓慢。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要求,高校应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但近几年来,高校发展教职工党员人数较少。一方面,绝大部分教职工进校时学历层次较高,综合素质较好,并且很多已经是中共党员,这就决定了发展教职工党员的数量不会太多;另一方面,教职工已具备自身的信仰和价值取向,很难因为短时间的培养发展而改变。
三、牢牢把握四个抓手,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1.严抓质量,正确处理好党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党员的质和量是构成党员队伍的两个基本要素。数量与质量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党员质量是基础,党员数量是保障,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党员没有应具备的质量,再多的数量都没有意义。而如果没有了党员数量的保证,党组织就不可能得以发展壮大。党员数量的多少标志着党存在和发展的范围和规模,而真正决定党的性质的是党员质量,即党员素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党必须不断增加新鲜血液,使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具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且能够在经济社会中发挥先锋和引领作用。因此,高校要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就必须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严格发展党员和审批程序,把好“入党关”。在组织发展过程中,既要严格坚持党员标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要求入党的学生。第一,鼓励有意愿加入党组织的师生主动提交入党申请,党组织要进行细致的培养和教育,鼓励申请入党人员参与一些教育意义强的党内活动,促使其在思想和行动上向党靠拢。第二,严把质量关,规范发展党员的各项程序,发扬明主,做到程序规范化、公示透明化、严格审批手续,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第三,加强预备党员预备期内的教育培养,以是否履行了党员义务、是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预备期考察的重点,严把“转正关”。在确保发展党员质量的基础上兼顾党员的发展数量,以壮大党组织的队伍,进一步增强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2.实抓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为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供坚实基础。积极向上的、优秀的积极分子群体是高校发展党员的重要基础。高校党组织要不断扩充党员队伍,就必须要做好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第一,基层党组织应该尽早开展对教工和低年级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不断丰富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效率。如通过举办党校,对有入党意愿的师生进行系统培训,通过学习加强对党的历史、知识、发展入党的组织程序等方面的了解。第二,鼓励基层党组织定期组织召开党支部民主生活会,通过生活会,向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进度以及培养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方面,并以此指导后续培养工作的开展。第三,丰富活动载体,搭建积极分子受教育、长才干的平台。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新教工入职教育、积极分子在线学习平台、定期举办讲座、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知识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丰富形式,促进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自身不断成长进步,发展的条件更加成熟。第四,加强党建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党务信息管理系统,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量化管理,利用系统平台进行申请入党人员资料的存档备份,推进积极分子队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3.稳抓重点,不断改善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年级分布不均衡的局面。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学生发展党员数量各年级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低年级学生发展党员数量较少且培养力度不够,党员发展工作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尤其是毕业年级。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应重点抓好在低年级学生发展党员中前期工作,做到“六个早”,即早启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激发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早观察,观察学生的个人行为动态,摸清他们的思想,以更好的进行思想对接。早选苗,看准苗子,尽早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高中阶段或本科阶段已经是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如果各方面条件成熟,尽早确立为发展对象。早培养,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党组织要立刻肩负起培养教育考察的任务,确定培养联系人,定期对积极分子进行考察,并填写考察意见。早锻炼,安排积极分子参加党内活动,通过实践锻炼进一步使他们端正入党动机,并且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早发展,积极分子在考察期内有很好的表现,各方面条件已成熟,且发展入党的各项材料都齐全,可以进入发展程序。
4.狠抓教育,将培养教育贯穿于党员发展和成长的始终。加强对党员的教育,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是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环节。高校党组织必须牢固树立将培养教育贯穿于党员发展、党员成长的全过程的观念。大力整合党员教育阵地资源,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坚持党组织集中学习和党员自学相结合,党内日常学习和党内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举办培训班、上党课、听形势政策报告、观看教育影片、参观革命圣地、开展主题党日、参加创先争优活动等形式,学校新闻网、校报、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等载体和媒体渠道,营造党员学习的良好氛围,增强广大党员的党员意识、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②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