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编锡剧《一盅缘》的创作随想

2011-07-12董红

剧影月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锡剧山歌创作

■董红

“唱山歌”的风俗千古流传,至今犹见。90年代张家港河阳山歌的发掘,开启了吴歌研究的新天地,使艺术界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古老而丰厚的山歌宝藏。诚如众多专家学者所言,河阳山歌,是源远流长的吴歌体系中重要的一脉,是绚丽多彩的吴歌园地中别具芳香的一枝。周巍峙老先生赞道:人民的心声、民族的情结、国家的瑰宝、世界的奇葩。

作为一个锡剧人我对河阳山歌也是情有独钟,确实,她的发掘、整理、研究、出版、表演和再创,将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并能成为文化品牌和地方“名片”。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剧两项非遗代表作联手嫁接,应该被视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行动,这必将带动促进特色文化优势的保持,并带来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所以让我萌生了以锡剧的形式来展现河阳山歌。几经周折我们向江苏省的优秀青年编剧罗周约稿,选择其中长山歌中的代表作《赵圣关还魂》作为故事蓝本。一方面是因为她是山歌中的精髓,其中三个凄美的民间故事具有深厚的观众基础。另一方面也是这出故事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与罗周笔下林六娘的魅力深深的吸引了我。她使原先的故事情节更为集中,留给演员二度创作空间更为自由,并把四世之说改为三世之缘,用一盅酒、一盅茶、一盅药、一盅孟婆汤贯穿全剧,融入时代审美和锡剧元素的《一盅缘》阐述了“相爱并非要相守,有时忘却与放手”才是大爱的现代爱情观,并将中国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纳入剧中:一世万喜良与孟姜女——二世梁山伯与祝英台——三世赵圣关与林六娘,将几个家喻户晓的美丽凄苦之民间故事和传说演绎成一脉相承的故事;给原来的故事添上了浓烈的神话色彩,将整个故事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境界,因此,也更具有艺术魅力,更具有艺术价值。

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第六届戏剧节中,此剧声誉很高,获得了优秀剧目奖等十多个奖项。被专家誉为: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精炼精致精美、感人动人诱人,把天地间生死恋情演绎到了极致。在这里要感谢编剧罗周创作了《一盅缘》,感谢我们创作班子的倾心付出。虽然创作时间不长,但是整个创作班子一次次地修改,一次次的排练,作为领衔主演又是一团之长的我,心情无疑是激动而又紧张的。可以说这次我真是陷入了林六娘的情感之中,其中的反反复复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值得总结。

全剧脉络非常之清晰,整个戏分为四幕:第一场《茶遇》,林六娘以清新可人的形象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导演给我的定位要有一种水墨画的感觉,清澈见底,体现林六娘的纯美之心。所以为林六娘设计了长辫,并且大胆采用了甩辫、缠辫、抛辫手法;步法上借用了彝族舞蹈步伐;茶盅的手法更是细腻传神,通过搓移茶盅来传递两者彼此的吸引,从而延伸两人的情感。第二场《药会》,赵圣关患相思一病不起,林六娘心情骤变,这里的形态动作一改第一场的俏皮,化为端丽,左肩的长纱使得六娘略显婉约、秀气。这里的念白动作都较第一次有情感的不同。所以采用了闺门旦忧郁的程式体现。第三场《拜庙》是林六娘的中心戏,也是体现领衔主演基本功的核心部分。但又不能失去人物的情感需要。所以这一场我的定位是宣泄而不失虔诚,痛苦而不失自信,埋怨而不失体贴,这样的一个复杂心态来完成一系列的程式动作,大体分为五大块。开头是拜庙行进中的艰难,采用了圆场、甩腰,滑步等动作。第一段风、雨、火神庙采用了静态处理,突出唱腔,祈祷神灵的纯净之心。第二段娘娘、真人、帝君庙,采用了边唱边行,边求边拜之举,使整个表演及情感逐步推进。第三段,伍相国、关圣、周皇城庙,则来一个综合,以舒缓的流水来倾诉,表达林六娘情感的迫切,所以在唱腔上也是进行了合唱、哼唱相融。演员台步也是随着音乐的起伏——疾、缓、顿、搓、停、转,最后静静的一大段念白。我倒认为此时才是第三场的高潮,主人公林六娘在艰辛的拜庙过程中,她没有任何思考,而当她遥望第十庙远不可及时,心中失落、又心存甜蜜梦想时内心的大段念白,让人心碎,此时有的只是六娘对情的纯真、六娘对爱的憧憬,六娘对梦的呼唤。在这里有必要把罗周的词藻补上:“赵郎、赵郎,我俏生生、笑嘻嘻、明晃晃、热腾腾的冤家!奴累得紧,你将肩膀借奴罢;奴困得紧,你将膝头借奴罢;奴渴得紧,你你你……啐!你且捧盏,喂奴数盅山泉!待奴饮罢,奴自当再叩几个头、再行几步路!待奴叩不动、行不得之时,你当俏生生、笑嘻嘻、情切切、意浓浓,在奴耳畔,轻呼低唤:我嫡嫡亲亲的姐姐……我嫡嫡亲亲的赵郎呀!你看、你看,半空中两个飘飘忽忽的影儿,想是无常老爷接奴来了。奴先行一步,奈何桥相候”……

我每每演到或是读到这里,都会觉得好爱、好累、好想、好不舍,我想这也许是文学的力量,智慧的精彩,更是戏剧的魅力吧。

全剧的最后一场是一致公认的重头戏,我最想介绍的是林六娘的一段清板,当时的音乐配器汝金山老师一看就说这里需要反其道而行之:要静,要静得让观众呼吸都能听得见。这样林六娘才感人、才可爱、才能推向更高的境界。这是凸显演员基本功的关键一笔,我本人也是略有紧张。因为此戏确实是心累、体累,怎样在这基础上不影响唱而且要增色,确实有难度。我没有思考,因为艺无止境,我要声情并茂地唱出林六娘的内心独白,演出过程中观众非常地投入、喜欢,这是节奏把握,更是情感起伏的掌控。让我明白了当一个好的演员是需要更多的营养来补充她、丰富她的,这样才会出彩,才会闪光。

应该说,锡剧《一盅缘》全剧在表演方面,每个剧中人物性格都非常鲜明,节奏的快慢变化松紧自如,恰到好处,通过演员真实的表演增强了角色的可看性。在音乐方面保留锡剧传统曲调的同时,个别地方根据剧情人物的需要在合理的原则下进行一些大胆的创新,达到出情动听的目的。配器根据剧情特点,让人觉得非常的流畅、清晰。在舞美方面是一景到底、一景多用、一景活用,在不同的场景下出现不同的画面变动,加快了舞台运动节奏,既有流动感也有环境性,使观众产生了更大的舞台空间想象力。在灯光方面,营造气氛点缀情境,用造型定点来揭示人物、简练到位,处理鲜活,让灯光语汇为剧情人物服务。

可以说,整个《一盅缘》的排练过程,让我接触到了许多新的观念、新的理念,也让我对今后所要坚持的艺术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此,我要感谢整个创作班子的全体成员,感谢编剧创作了这样一个典雅蕴藉的剧本,感谢导演将唯美与雅俗共赏的完美融合,感谢灯光、服装、音乐等各部门的老师将他们的智慧和心血化作台上的每一个景、每一支曲,同样还要感谢那些给予我们无私帮助和指导的同行兄弟剧团的朋友们。

如今《一盅缘》在张家港、常州、太仓、上海巡演结束,也获得许多赞誉,我们还要在演出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在这之后,我们还会再次回归朴实、埋头整理、抓紧听取各方面专家观众的意见,力争将《一盅缘》再提升一个层次,使舞台表现能让观众看到戏剧人的文化积淀,看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河阳山歌产生于60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是比《诗经》诞生年代还早的民间艺术瑰宝。今天非遗的弘扬手法多种,形式传承、内容传承,精髓传承,锡剧非遗虽然年轻,但是这样的嫁接也让古老非遗得到了很好的传播空间,希望我们的锡剧《一盅缘》将来也能成为后人的研究剧目、传承剧目,真正达到一往情深的情韵之实、一唱之叹的往复之美、一波三折的摇曳之美。犹如剧中所谈及的碧螺春一样醇香无比。

猜你喜欢

锡剧山歌创作
建构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Jazz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苗山歌
《一墙之隔》创作谈
山歌好比春江水
二胡在锡剧伴奏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国画:唱支山歌
大型现代锡剧《天下无讼》公演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