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分析
2011-07-11黄丽君
黄丽君
一、前言
《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全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读研比例为6.7%,2010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比2009届下降1.55%个百分点。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479元,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
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收入差距在拉近。先就业还是先考研的问题,只要有就业压力的存在,问题就会一直争论下去。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其中一种形式。如同物质投资一样,人力资本投资的关键也是成本与收益的均衡。
二、向左走-考研,向右走-就业,我国大学生毕业生的两难问题
考研,大学毕业生也许可以向左走。2010届“211”院校毕业生的读研比例为10.6%,比2009届(11.9%)下降1.3个百分点;非“211”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读研比例为5.9%,比2009届(7.7%)下降1.8个百分点。提升学历所中断的就业并未给大学毕业生带来明显的收入劣势,毕业时间短不能展示学历提升带来的更大的教育回报。
就业,大学毕业生也许可以向右走。但是,北大的毕业生先是有人卖猪肉,又被报道有人在卖糖葫芦,加之如今大学生就业困难,薪水就目前的通货膨胀而言似乎呈走低的趋势。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统计,全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479元,虽然毕业生的就业取向、期望薪酬都不断降低,但面对高物价,高成本的生活,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处境,让人忧心忡忡。
可见,我国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的状况存在问题,经过学者们的研究,测算出我国同世界各国相比,人力资本收益率总体水平低于世界水平,同类似收入水平国家相比,我国的总体收益率只有中低收入国家的1/4,并随教育程度的提高,背离的程度趋向扩大。要如何分析和看待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改进问题?下面就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些原理进行分析。
三、影响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分析
(一)人力资本均衡理论分析
人力资本均衡理论认为“惟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投资的有利性或收益率”。因此,对人力资本投资和对待其他项目投资一样,在人们打算进行这项投资时,都要估算一下成本和收益。
1.成本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具体到教育方面,就是指一个人在教育期间所需支付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之和,可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
社会成本可分为社会直接成本和社会间接成本。社会直接成本是指由国家或社会所直接承担的教育费用,社会间接成本是由于受教育者在受教育期间未能给社会创造价值的机会损失。分别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Si为社会直接成本,Ai为第i年对该类教育的投资。n为该类教育年限,Ni为第i年该类学生总人数。
其中,Sj为社会间接成本,Yi为第i年国民收入,Qi为第i年劳动人口数,n为16岁以上学生受该类教育的年限。
对个人来讲,也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记为Wz;间接成本,也即机会成本,记为Wj,由此可知:人力资本投资的完全成本C为:
C=Sz+Sj+Wz+Wj
2.收益分析
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可以解释,为什么考研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就是当投资数量达到一定阶段时,进行更多的投资时,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反而会下降。
图1 人力资本边际收益率曲线
图1中,假设人力资本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为r,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教育投资的内部报酬率呈递减趋势。这是因为:首先,人力资本投资满足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性。教育年限的持续增加而导致边际技能与知识水平的提高会变慢,来自教育的投资增加的边际收益增长速度放慢,影响到不同层次教育的内部收益率;其次,边际教育成本的快速增长。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初期的义务教育成本低,后期成本必然上升,且随着教育时间的增加,即间接成本也会提高。受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期长短的影响。人的工作年限是一定的,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工作的时间越短,且劳动者的机会成本越高。
3.成本—效益模型
运用内部收益率求解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如下:
C、X分别表示人力资本投资直接和间接成本。
Yi和Xi表示接受过该类和上一类人力资本投资者的收益,n表示受过该类投资后的年限,r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
根据这个公式,利用所要求的资料可以计算出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个人就可根据对投资与收益的分析,做出是否继续投资教育的决策。决策基本原则是,预期收益流量(流入量)之和不能小于人力资本投资流量(流出量)之和,否则,人们就不愿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即受过16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不能低于受过15年教育的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否则,人们只进行15年教育投资,而不选择16年教育投资。
从这个简单的模型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则参加学校教育与继续接受教育的人数会增加:
(1)未来收益增加,也就是说个人收入对那些已经完成其学校教育的人来说增加了。
(2)直接成本或间接成本减少。比如政府增加对学校教育的财政补贴,学校降低学费等。
(3)市场利率降低。资本市场利率与人力资本收益率有负相关关系。内部收益率与市场利率可以用以下的公式表示:
可见,当资本市场利率降低时,人力资本收益率就会增加。
(4)教育筹资变得容易,教育能够吸引更多非教育机构的投资。比如,银行能够降低贷款的利率,让家庭有困难的学生能够得到低利率的助学贷款等。
(二)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较少被论及。但事实上,有投资就会有风险。人力资本市场包含许多资产,即各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不仅与受教育的时间长度有关,而且与所受教育的种类有关。每个人选择与其未来收入的风险和回报相匹配的资产来获得最优选择。教育资产市场有几个特征:第一,人力资本回报期长,投资一旦投入,就无法撤回。但是,一旦形成了人力资本,就是别人所无法复制的,资产的专用性会使人力资本的投资者得到别人无法复制的回报。第二,未来人力资本市场供需变化不确定,投资于教育是不可撤回的,如果太多的人选择同一种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会使接受这种教育的毕业生的工资下降;反之则上升,只有当工资产生的终生收益相等时才会出现均衡的态势。第三,投资收益具有很强的滞后性,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环境等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增加。第四、生命风险。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的人是有生命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将会下降,人力资本受益期也将随之缩短,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则必须在更短的时期内得到补偿。因此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也随着主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大。
四、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的思考
(一)政府角度
1.改善工龄制度
工龄制度是中国特有的工资定价制度,然而,这种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价值规律。工龄制度,就是工作年限越多的人,工资就越高,但却没有体现出教育水平的差异。固然,工作时间长,工作经验丰富,能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熟练程度,提高工作的质量水平,但是这只是对简单劳动,技术含量低下的情况下适用。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样的工资制度所形成的收入分配状况,无法有效地体现人力资本的差异。这样,就导致了人们对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所得到的预期收益率降低,从而使一部分人减少了人力资本投资数量。政府作为经济的调节者,应该引导企业实行有效率的收入分配制度,工资收入除了考虑工龄,也要综合考察个人的能力与技能水平。
2.改革教育收费制度中不合理的收费,规范收费制度,加大对学校教育收费情况的监督
“择校费”也是中国教育中特有的产物。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教育收费制度的缺陷。还有各种不合理收费的现象,如“学杂费”比学费还贵。越来越昂贵的学费让家长们和同学们望而却步,但又无可奈何。择校费具体收费价格由各省自行制定,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却成了一些学校乱收费的挡箭牌,物价部门很难查处,一是家长在投诉时投鼠忌器;二是学校收费非常隐蔽;三是一些学校扩大化地利用政策,千方百计违法收费,钻法规的空子。
政府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尽快出台有关学校教育费用的制度规定,加大对学校教育收费情况的监督和调查,让学生和家长可以“有法可依”,不让缺德的学校“无法无天”。
3.加大对教育的补贴,真正落实到地方
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就省属院校而言,财政对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数量不但没有逐年增加,反而逐年减少。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
财政投入经费总量的不增加或微量增加,如果按在校学生人均财政投入经费计算是处于负增长状态。这是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紧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致使高等学校教育乱收费的导火索,因此,国家应该在加大对教育的补贴的同时,要有效地落实到地方,才能保证学校有足够的资金运行,而不必走歪路。
4.广开教育筹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从成本—效益模型得到的其中一个结论,就是如果教育筹资变得更容易,在教育经费充足的情况下,教育成本的降低就有了更大的可能,这样,愿意接受教育的人就越多。
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部分也是取之于民,一味依赖政府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例如各种非教育机构、组织、个人,广开教育筹资渠道,使学校的教育基础建设得到完善,也可以增加师资质量和数量,减少学校收取不合理费用的投机行为。
5.引导银行提供低利率的助学贷款
较低的市场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学习能力的同学,不是缺少继续接受正规教育的心,而是缺少钱。助学贷款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尚没有工作收入的学生来说,低利率的助学贷款就是他们能够继续教育的希望之光。当然,助学贷款所带来的信用问题,需要制度的规范化来改善。
(二)学校角度
1.明确学校经营的性质
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合理收费的现象,除了教育经费不足外,还有学校自身投机的因素。学校,除了私立学校以外,都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学校却产生了投机的行为,使教育产生了教育的经济外部性的问题,导致教育效率的低下。
2.提供更多形式的奖学金
绝大部分学校都已经有奖学金的奖励制度。在中国,奖学金一般形式都是对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奖金。更加全面的、完善的奖学金制度,可以增加人们对人力资本投入的偏好。具体形式可以参考国外的奖学金制度。
(三)个人角度
1.个人能力的理性分析
个体的能力具有差异性,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差异性。有些人一味地追求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的模式,当遇到市场风险,研究生收入降低时,就被动地选择就业。其实,天生我才必有用,未来市场是不确定的,劳动力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忽略自己的实际能力,完全依赖市场趋向,只会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对于是否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采取何种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应该先从个人的能力、特点出发,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理性的分析。
2.多做市场、专业等信息收集和甄别,尽可能降低信息不完全的影响
之前我们提到,人力资本的其中一个经济学假设,就是有限理性,因为信息不对称,人们不可能获得完全信息,这就导致了在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会与现实情况出现偏差。要尽可能地降低信息不完全的影响,主要就要多做信息的收集和甄别。例如,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该先了解市场趋向,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决定,如果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如果三四年后市场发生变化,同样会令自己陷入两难的困境。
3.调整心态,从新出发
无论是考研,还是就业,当中一定伴随着困难。学生应做长期准备,调整心态,大学生本身也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增加自己的社会价值,对个人的定位和能力作理性分析来决定自己以后的选择;收集有关信息;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迎接人生未来的挑战。
[1]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李忠民.人力资本—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66-69.
[3]西奥多·W·舒尔茨.1992.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