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分析的农村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1-07-11胡苗忠叶梦琪
胡苗忠 叶梦琪
随着“三农”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越来越需要现代化的金融服务。近几年,各种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全面铺开,极大的刺激了农村金融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农村金融人才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一、培养农村金融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分析
(一)从岗位设置上来看,农村金融人才主要定位在应用型
2010年以来,银监会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55家、农村合作银行210家,农村银行机构资产占现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41.4%。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中,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信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以浙江省为例,目前,全省90个县区共有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信社基层网点3283个。我们对浙江省的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进行进一步走访调研,调查表明,这些基层网点一般以储蓄所的形式存在,设置的工作岗位是最基本的。一个网点根据村镇的大小不同一般由1至5名客户经理、4至8名柜员及一名网点负责人组成,基本不设其他岗位。具体内容见右表。由此可见,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设置的是一线操作、基层营销及初级管理三类工作岗位,是定位在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
(二)从农村金融业务发展来看,农村金融人才主要定位在应用型
农村金融机构基层网点主要有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如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各类金融机构虽然在经营理念和业务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其主要业务都离不开存款、贷款及异地汇款等基本业务。如工、农、中、建等国有大型银行主要围绕地方政府有关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中小企业、扶贫开发、县域消费等信贷服务工作;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主要在县域地区吸收存款,发放中小企业和消费贷款,拓展其业务领域;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主要利用其网络和经验优势,在县域农村地区进行支农信贷业务。这些业务是金融机构的最基本业务,因此所需人才也主要定位在能够熟练为农户及乡镇中小企业办理存款、贷款、异地汇款、转账等基本业务的应用型基层人才。
二、“1234”模式培养农村金融专业大学生
(一)一个中心
是指培养模式要以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以农村金融柜员、客户经理和网点负责人三大类基层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依托,结合双证教育,培养出了解农村、下的去、留的住的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
(二)两大特色
是指突出“校企合作”和“三农意识”两大特色。“校企合作”即实行企业与学校以“共赢”方式进行资源共享合作,充分开拓校内外教育资源。坚持专业发展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紧密相连,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为高校教育提供教学实训、实习场所,如课程体系设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课堂放入企业,将企业的能工巧匠引入到课堂中,把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就业融为一体,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学校根据农村金融机构对所需人才的规格,以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提供人才,如高等院校与地方信用社合作,开设订单班,定期选拔优秀毕业生进入信用社实习就业,也可根据信用社要求,对已就业人员进行“回炉”再教育和继续教育。此外,针对农村金融机构规模不断扩张、业务类型日益增多的现状,农村金融实践与高等院校的科研紧密结合,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如参与新业务和新金融产品的研发与论证、合理控制农村金融风险等,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三农意识”特色即课程设置、职业素质培养中应渗透三农意识培养。在走访农村金融机构中,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当前毕业的大学生“农味”不够,对基本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情况不了解,不愿意下农村基层网点,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应注重加大三农意识的培养,在课程中加入三农知识,在技能训练中加入农村联保贷款等三农业务,在素质培养中加入三农教育宣传,培养学生从事农村金融岗位,服务农村金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农村金融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三农人才。
(三)三类课堂
指围绕应用型人才特点,学校要注重学生从理论——实践——就业的两次能力升迁。
(四)四种能力
是指结合农村金融机构岗位设置情况,学校重点要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即实践操作能力、产品营销能力、初级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多种方式培养农村金融在岗人才
随着农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所需的业务技能和服务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金融创新给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2009的一项调查,《计算机应用础》、《会计学基础》、《市场营销学》、《企业财务管理》、《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等六门课程的知识技能是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中最常用的,其它课程知识和技能则是偶用或不用的。多数从业人员提出一年之中最好有1至2次为期1至2周的脱产培训为好,且将“业务品种创新”视作最为需要的培训内容,这主要是与农村金融机构规模不断扩张、业务类型日益增多的总体形势相吻合。因此,我们认为应当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在岗人才的岗位培训长效机制。一是采用走进校园方式,农村金融机构定期派遣在岗人员来院校参加脱产班教育,主要开设的课程是上述专业课程及配套的实训课程,如财务会计实训、财务沙盘、商业银行综合柜台实训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二是采用走入企业方式,高校利用其科研的前瞻性,不定期的提供师资,进行新型农村金融业务品种创新培训,如开设农村金融业务风险识别讲座。三是采用走下农村方式,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在岗前培训、岗位轮训中加入下农村的培训,如了解农村风土人情、听懂当地方言等,以提高其从业人员的三农服务水平。
综上可见,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有赖于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要以岗位为需求、以实践技能为重点,以三农素质为内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农村金融人才队伍质量。
[1]周建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大量素能兼备的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浙江金融,2009(5).
[2]钱钶,王凯风,叶云,高职高专培养农村金融人才的调研及启示,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9).
[3]耿传辉,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析,现代教育科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