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的问题
2011-07-05赵依林王浩天
□文/赵依林 王浩天
一、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研究背景
重庆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丰富,制造业发展迅速。直辖以来每年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保持35%以上,其中制造业是全市工业的主体,其产出贡献率在全市工业中的份额占到80%以上。尽管制造业的生产规模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对于拥有3,000万人口的重庆而言,绝对规模和人均产值仍然非常低,重庆制造业要保持竞争力,成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基地、承接东部产业的“热土”,就必须将管理重心向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转移,从而实现成本的持续降低和服务的稳定提升。现代物流业作为从流通中分离出来的生产型服务业,天然具有衔接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的能力。因此,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两业联动”也是物流业实现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重庆制造业发展现状
1、重庆制造业基本情况。重庆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是长江上游工业重镇和中国汽车工业第三大生产基地,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重庆工业门类齐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都十分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重庆已经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性较强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2009年全市有工业企业6,412个,比2008年增长293个。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18个,内资企业6,124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7个,外商投资企业181个;从企业规模来看,2009年重庆有大型工业企业67个,中型工业企业600个,小型工业企业5,745个。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67,729,015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工业增加值 21,893,934 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560,249 万元,利税总额 7,105,030 万元。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重庆有产品生产的行业达到38个,生产门类齐全率达到97.4%,初步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冶金、化工医疗、机械、建材等行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2、重庆制造业地域分布不平衡,一圈两翼差异较大。重庆制造业企业主要分布在主城九区及周边区县。根据2010年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重庆大中型工业企业地域分布情况,2010年末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771户,其中大型企业72户,中型企业699户。主城九区大中型企业数量为399户,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58%,主城九区中分布最多的是渝北区97户,其次为九龙坡区70户,南岸区和沙坪坝区同为50户。其余分布相对较多的区县为:江津、永川、万州、涪陵等,具体区域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图1)
图1 重庆大中型工业企业地域分布
重庆制造业企业分布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一圈两翼”落差较大。据统计,2004~2008年渝东南、渝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6.1%和40.6%,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1个和12.6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仅为2.9%和7.4%。1小时经济圈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89.7%,制造业企业主要集中在1小时经济圈的主城区,随着主城区进入外环时代,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重庆制造业发展受土地资源约束越来越明显。
三、重庆制造业物流需求满足状况
制造业物流需求有其特殊性,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制造业通过多种形式的物流外包与高水平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大大提高制造业物流需求的满足情况。然而,调查显示,重庆制造业物流外包程度较低,制造业与物流业合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制造业物流需求满足状况不容乐观。
1、重庆制造业仍然较多采取自营物流,物流需求满足效率低。现阶段,重庆制造企业物流模式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自营物流运作模式,绝大部分的制造企业拥有自己的物流设施设备,包括运输车辆、仓库和叉车等。这些物流设施设备的存在导致制造企业在外包物流业务过程中产生较大的退出成本而不愿意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由于自身物流管理水平不高,物流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如车辆空驶率高、仓库空置率高等问题严重降低了制造企业物流需求满足效率;重庆物流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能够提供一体化增长服务的大型物流企业缺失也是导致制造企业不愿意外包物流业务、物流需求满足效率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2、重庆制造业物流外包需求缺乏有效整合。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庆制造企业物流活动仍然处于分散管理阶段,物流活动没有得到有效整合。调查显示,80%的制造企业选择将运输外包,55%的企业选择对仓储作业外包。半数以上的企业认为运输成本过高、交通条件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未来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物流职能分散外包这种简单交易性质的合作方式难以达到两业联动发展的双赢效果。如果不对重庆制造业物流需求进行有效整合,对所有物流环节进行统一管理,物流企业将难以融入制造企业为其提供个性化、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整体物流成本降低的目标可望而不可及。
3、重庆物流业不能适应制造业发展需求。重庆制造业经济发展迅速,外贸进出口总量保持大幅度增长,2010年重庆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00.1亿元,同比增长97.3%,高于全国63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出口总额达到74.9亿美元,同比增长75%。重庆机电产业如微型车、摩托车等行业规模日益扩大,产销量迅速提高,为保证大宗商品进出口销售畅通,必将对物流专门化提出要求,原有的“细小”物流渠道已不能满足制造业发展要求,不管是进项物流还是出项物流,不管是水运、陆运还是空运等物流运输方式,目前都远远不能适应制造业发展趋势的需要。重庆制造业和物流业需要突破现有模式,发展壮大物流企业,创新联动路径,努力探索新的物流通道,找出适应制造业高速发展的物流业发展道路。
四、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1、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偏差导致两业联动过程中协调困难。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使得重庆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合作过程中难以认识到现代物流发展对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战略性作用,对物流资源失去控制和商业机密泄露的担心也使得制造企业在思想上难以接受社会化的物流运作方式。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是首要原因,大部分制造企业选择与物流业联动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帮助其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然而,现阶段重庆的很多制造企业仍然认为物流就是运输和仓储,物流成本就是运输和仓储成本,而不是关注总成本的下降。两业联动过程中,制造企业往往要求物流企业降低运输费用而忽略总成本的降低,导致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过程中协调困难。制造企业在与物流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存在不重视物流企业、不合作、甚至为了自身利益损害物流企业利益等情况。
2、制造业物流管理滞后导致重庆两业联动开展困难重重。重庆制造企业物流管理分散,两业联动发展受到限制。调查显示,重庆仅有20%制造企业对物流业务进行了整合,大部分企业的物流业务仍然分散在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导致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交流沟通,无形中提高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交易成本,打消物流企业为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其次是体制制约,制造企业拥有自营物流设施,如运输车辆和仓库等,投入成本较高。导致许多制造企业在选择物流外包过程中由于自营物流设施退出成本较高,从而打消对企业物流外包的愿望。
3、物流企业能力不足降低制造企业对物流企业的信任。重庆物流企业尽管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速,然而物流企业整体水平较低,服务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严重。物流企业盈利空间小,竞争激烈无序、服务意识淡薄、信息化应用程度不高以及有点无网、规模效益差等问题导致物流企业承接制造企业物流业务时显得力不从心,很难以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满足制造业的物流需求。物流服务业发展滞后难以给制造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制造企业对物流企业信任度降低,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的融合。另外,重庆大型龙头物流企业的缺失也使得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特别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方面难以展开,严重影响了两业联动的高水平发展。
4、企业文化差异导致合作冲突。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文化现象。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合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组织架构、文化背景导致企业在决策、人际关系、行为规范、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差异,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带来困难。如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认识还存在偏差,对联动的核心和价值追求目标认识不一,使得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合作产生冲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一个长期融合发展的过程,需要双方在联动发展过程中逐渐接受、认可合作伙伴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的认可需要长期的磨合,在这个磨合过程中必然产生不利于两业联动发展的因素。
五、结束语
没有现代物流业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缺少现代服务业支撑的制造业是高成本、低竞争力的制造业。加快重庆制造业物流整合,促进物流外包;支持重庆物流业做大做强、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适应重庆现代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联动发展趋势,有利于带动重庆制造业和物流业优化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重庆区域经济发展。
[1]李万青.产业集群视域下的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问题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7.
[2]吴涛.2010年重庆工业经济发展回顾与2011年展望.
[3]王茂林,刘秉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趋势[J].现代管理科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