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2011-07-02蔡永斌杨伟锋
蔡永斌,杨伟锋
(石河子大学 , 新疆石河子 832003)
引 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职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并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高职教育的物质基础,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规模、速度及结构等。兵团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更是一个人才比较匮乏的地区,面对兵团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大局,如何使兵团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是当前重要议题。只有保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共进,才能培养兵团亟需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实施“科教兴兵”和“人才强区”战略,才能促进兵团经济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兵团、维护边疆稳定。
一、兵团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一)兵团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
兵团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发展之势,经济综合竞争力逐步增强,在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一定发展。从表1中可知,兵团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10.7亿元,是2005年的1.84倍,年均增速达16.54%,尤其2008年增速最快高达18.63%。随着兵团GDP总量的增长,区内人均GDP也快速提升。兵团2009年人均GDP高达23734元,是2005年的1.8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16.46%,尤其是2008年增速最快高达18.74%。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GDP均持续稳定增长,表明兵团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表1 2005-2009年兵团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兵团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升级,截止2009年末,兵团第二产业比重自1970年以后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兵团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兵团是典型的以农为主的发展模式,经过发展资源依托型产业、农业服务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第二产业比重逐步增大,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从表1可知,2005年兵团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9.4:25.2:35.4,第一产业占很大比重,而第二产业比重最小;然而到2009年兵团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5:33.8:32.7,第一产业下降了5.9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增加了8.6个百分点,这一重大突破对兵团高职教育培养的劳动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兵团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住条件有很大改善,消费水平不断增长,交通通讯大为改观。从表1可知,兵团居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较快,2009年兵团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379元、7669元,分别是2005年的1.36、1.86倍,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速为8.04%,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显著,年均增速高达16.91%。居民收入的稳步上升大大促进了物质生活的整体改善,乃至为当地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厚的经济基础。
(二)兵团高职教育发展主要成就
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物质保障下,以及在兵团党委的高度重视、兵团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兵团高职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
从高职院校规模上来看,截止2009年末兵团实施高职教育的院校共有6所,分别是两所成人高等学校,两所由普通高等大学承办的高职院校,两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其中两所独立院校先后在2003年、2004年建立,尤其是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荣升“国家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这都为兵团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石。从学生规模上来看,兵团高职教育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招生数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此外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兵团高职占高等毕业生数比重为45.6%、高职占高等招生数比重为42.3%、高职占高等在校生数比重为35.2%。可见兵团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办学设施上来看,随着兵团对高职教育投入的逐渐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无论是学校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还是固定资产都实现了增长,学校的图书量、实验设备构建也不断增加完善。此外为加强兵团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一系列培养引进举措,兵团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水平也取得一定提高。
从高职教育质量上来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兵团高职教育的质量不断提升。兵团高职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在高等学府充分学到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在长期的教学、教研实践中,兵团高职院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为社会经济提供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同时教育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二、兵团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高职教育的规模、速度及结构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充分保证这点,高职教育才能发挥促进区域经济功能提升的作用。如果高职教育不能适应,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高职教育规模较小,将导致区域经济遭遇人才匮乏;规模过大,会浪费教育资源;结构不合理或无效供给,会造成部分人才不足或人才过剩,同样也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因此高职教育应最大限度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技术等需求,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发展。
(一)高职教育规模、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必须同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才能实现兵团自身经济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表2中可知,2005年至2009年兵团高职教育在校生人数与兵团GDP比值逐年下降,2005年两者的比值为53.63,到2009年两者的比值为31.76,说明兵团高职教育的规模、速度是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而且呈现出适应性越来越差的趋势。因此兵团高职教育未能较好适应兵团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表2 高职教育规模、速度及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比较
(二)高职教育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高职教育的普及程度不仅反映区域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同时也反映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以及认可程度。从表2中可知,2005年兵团高职教育在校生人数与兵团人口之比值为69.10,2006年两者之比值最高为77.73,发展到2009年的75.38,兵团两者的比值大致呈上升趋势,说明高职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广。然而2009年全国高职教育在校生人数与全国人口之比值为110.6,说明兵团每万人拥有在校生人数与全国的差距非常显著,因此兵团相对于全国水平而言,兵团高职教育的普及程度还需大力发展与提高。
(三)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各种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面,合理的高职教育结构才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不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从兵团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可见,一产比重逐年下降,二产比重不断上升,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就应当符合这一趋势,除了培养第一产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还需加大力度培养第二及第三产业的有专业基础知识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兵团大力推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而且兵团一产就业人员比重为46.7%,而高职教育在校生规模比重仅为8.6%,一产的综合性人才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也进一步说明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不合理。就第二产业而言,兵团为加快工业化进程和促进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升级,就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兵团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不全面,与高职教育工科类的70多种专业要求相差较远,而且专业设置没有特色和重点,因此制约了高职教育经济效益的充分发挥。就第三产业而言,兵团作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除了发展商贸、运输、通讯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应是兵团的特色与重点;然而兵团高职教育在培养服务性高职人才时,大多都是以培养师资为主,在日常服务中应用性人才比重较小,而且兵团发展第三产业所需人才存在专业空缺较大、比例失衡等问题。总之,兵团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经济紧密性不强且没有突出地方经济特色,专业口径过小,专业比例失衡等问题,导致兵团高职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三、兵团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兵团经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和对二者的协调性问题探讨,怎样才能发挥区域优势,创办特色职业教育,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和互促机制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发挥政府引导、服务和支撑的多重功效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的“杠杆效应”,调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积极性,形成竞相参与发展的格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资,应当首先重点投向与兵团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专业和项目。通过各种政策的导向,牵引高职教育的办学行为,结合兵团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区域特色学科和重点专业学科,引导高职学校为兵团经济建设服务。
(二)突出兵团特色,校企深度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兵团“三化”建设的关键期、加速期,更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就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作支撑。然而,突破人才短缺的关键性瓶颈,真正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经济发展方式和屯垦戍边实现方式的转变,绝不是高职院校“闭门造车”就可以的,必须得到企业(行业)支持,走产学合作之路。因此,必须将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大力推行“订单”培养,探索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新途径,利用社会资源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只有真正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造就产学合作的“市场”,将企业的“热点”与高职院校的“热点”进行对接,才能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育,其对教师的要求是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又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即具备“双师型”素质。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兵团大型的优良企业优势背景,与企业实行“互培共用”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培养的专业人才真正达到“站讲台是讲师,立岗位是工程师”的“双师素质”目标,形成校企人才资源实质性共享的长效机制。
(四)优化专业结构,提高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新疆、兵团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及变化趋势,不断优化兵团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确立“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和技术教育为中心”的专业发展战略,不断扩展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功能;同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当以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增强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根本,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稳固基础,以不断提高院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学校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与训练,增强服务兵团“三化”的能力。
(五)充分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导向和辐射作用
目前,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兵团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是“国家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为兵团职业教育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今后,在体现其示范作用的同时,更应深入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机制。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其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种类培训、技术服务与对口支援,实现学校与社会双赢,努力为兵团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君.新疆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8):102-103.
[2]李禄华,周洪波.湖南省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与适应[J].当代教育论坛, 2010,(1):87-88.
[3]梁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办好新疆高职教育[J].新疆社科论坛,2008,(1):84-87.
[4]余修日,储瑶.浅析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和谐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7,(10):207-208.
[5]郭来湖,赵桂芳,张增岭.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