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航空发动机构造专业课教学

2011-06-23姜晓莲蔡忠春董彦斌

装备制造技术 2011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原理教学法

姜晓莲,蔡忠春,董彦斌

(空军航空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航空发动机构造,是航空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是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实践性是本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本课程研究的是实际发动机的结构,教材上几乎没有数学公式,全部是文字叙述和图表,从表面上看,内容简单、易懂,理论性不强。但实际的航空发动机结构,是一个容纳多学科的、相互渗透的、具体的统一体,一个发动机具体结构的诞生是多学科综合的结果。

即使一个简单的叶片结构设计,都涉及到工程热力学、叶片机原理、气体动力学、传热学、弹性力学、疲劳与断裂力学、有限元分析方法、机械振动理论、材料学以及加工工艺等等。因此要学员自己分析,则往往无从下手,特别是碰到实际的结构分析、结构设计更是束手无策。为培养学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维护课的学习及今后改装其他机种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 采用实物教学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采用实物教学法,就是将抽象理论教学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简单的实物教学。在航空发动机构造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实物教学法是一种高效、快捷、直观的教学法。可以使学员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提高学员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员尽快掌握教学内容,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比如在进行发动机的附件五、八级放气活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教学时,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法。对照结构图一边分解一边讲解,使学员通过实物直接感悟,仔细体味,加深了印象。

这时,教员可以因势利导地归纳出“放气活门在起动时,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是打开的,当转速达到关闭转速时,在十级压缩气体的作用下关闭”这一知识重点,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为今后更好地理解高压燃油泵控制五、八级放气活门的打开和关闭打下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学员也可以进行现场操作,亲自动手,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拧一拧、转一转,反复实践,加深了学习的刺激程度,便于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采用讨论教学法,培养考虑问题周到细致的能力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员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高等学校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要求学员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要着眼于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由于学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采用讨论式教学的方法,具有相应的前提条件,并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比如课堂教学主要讲授结构的理论与方法,重点阐述结构的普遍性、规律性,对具体的结构只能作宏观的介绍,对于一些“不起眼”的结构,如压气机转子上小孔位置与分布、燃烧室冷却孔的大小与位置等等,一般不做细致的阐述。然而这些细致的结构,却往往是发动机正常工作所必需的。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针对这些微小的结构设计提出问题,并开展讨论,或者作为课后的作业题,从而让学生知道发动机结构的设计,应一丝不苟,以培养学生结构设计中考虑问题周到、细致的能力。

3 采用模块式教学法,激发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员是具有很强潜在能动性的主体。要想充分调动起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关键在于教员采取的授课方法是否得当。

当今的学员喜好计算机,而且有较多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习惯于“模块”这个概念。因而在讲授这门课的时候,应充分满足学员的心理,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定将事半功倍。

所谓模块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独立的模块进行讲授。首先,利用各个模块的相关性,找到相互间的控制关系;然后,通过对各个模块的具体研究,分析出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最后,再利用各模块之间的相关性,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让学员学到系统的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的。

发动机构造课中,有一部分特殊的内容是其中的控制系统,在以往发动机构造课的学习中,学员反映最难掌握的就是控制系统部分,而外场工作中需要调整的“点”,又大多数出自于控制系统部分,所以控制系统本身,就是发动机构造课学习的重点。

重点加难点,决定了学员对控制系统部分内容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构造课教学的成败。运用模块式教学法,讲授发动机构造中的控制系统时,重点强调的是突出工作原理,以原理带动构造的学习。在研究各个模块具体工作原理时,必然要涉及到构造方面的内容,因为结构上的设计都是为最终实现控制目的服务的,原理掌握好了,构造也就清楚了。例如“螺旋桨与调速器系统”一章,讲授过程如下:

第一步——对整个系统进行初步研究,分析出它是一个典型的闭环转速控制系统,通过对螺旋桨和调速器的研究,找到它们相互间的控制关系,画出系统的控制模块图,如图1所示。

图1 转速调节系统模块图

第二步——分析各组成部分的具体工作原理,画出控制模块图(图2)。

图2 各组成部分的控制模块图

第三步——将各组成部分的相关模块图,嵌入到总系统的模块图中(图3),于是得到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

图3 总系统的模块图

每一个控制系统学习完毕,烙在学员头脑中的是相关模块的控制图,他们在回想这些模块图中的各模块的功用、工作原理时,很自然就会联想起它们的构造,这样就抓住掌握知识的要点。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分析能力和构思能力

由于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从表面上看很直观、易于理解,理论性不强,教材上的叙述大多都能看懂。航空发动机结构千变万化,零部件繁多。一台实际的发动机结构如何设计、应该由哪些零件组成、各零件之间的联系如何等等,这些问题学员往往感到难以掌握。

面对实际的航空发动机结构,让他们自己去进行结构分析也无从下手,这样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结构分析能力和结构构思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比如:滑油系统的组成这一部分,教材与参考书上,均直接给出系统图,然后介绍各部分的作用,如果按照此编排,学员往往陷入死记硬背的地步,不能灵活地分析。

针对这一情况,讲解时让学员自己参与系统“设计”。即针对发动机工作特点,首先让学员分析如果滑油系统仅仅由黑板上画出的现有零件组成(第一步只给出发动机轴承和进油泵两个零件),其工作时会产生什么问题,然后让学员自己思考,应该加上什么零件。这样一步一步,最终得出组成一个完整的滑油系统所必需的基本部件。实际也就完成了一个系统的原始方案设计。学员通过自己“设计”,有了深的体会,然后再去看书,会发现所有发动机的滑油系统的组成均类似。

5 积极引入学科新知识

此外,由于航空发动机构造课程的特殊性,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很少,且教材均编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所涉及的结构基本上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传统结构,当然其基本原理仍然适用,结构形式与当前的绝大多数发动机类似。

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上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广泛采用金属复合材料、单晶叶片、粉末高温合金等先进材料,以及焊接整体转子等先进工艺,其结构形式与以前的大不一样,而我国也在这些方面积极开展预研工作,因此在讲课中适当补充这些内容,以便学员参加工作后能够较迅速地投入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

6 结束语

总之,教学实践活动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有所收获;优良的教学效果是教学工作所追求的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则是永远的课题。

在发动机构造专业课教学中,始终贯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宗旨,采用适应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梅运焕,陈柏松.专业课程学习导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万文军,陆 明.模块式教学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15(1):37-39.

[3]郭海莲.讨论式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2,23(5):61-62.

[4]马其聪.浅谈电工专业课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7(26):56-57

猜你喜欢

专业课原理教学法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祖暅原理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