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心康颗粒成型工艺研究
2011-06-21李丹
李 丹
(福州市中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脂心康颗粒由泽泻、山楂、丹参等十味中药组成,具有降血脂、通血脉、益气血的作用,适用于高脂血症伴有心律不齐、心悸气短等。原方为汤剂,临床使用效果显著,但使用不便且不宜保存和携带,因此,现拟将其改进为颗粒剂。该方中药提取物干浸膏粉粘性强,吸湿性大,流动性也很差,因此在制粒过程中,选用多种不同的辅料进行配方研究,以成型率和溶化率为指标,筛选出理想的配方组成,为该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导。
1 仪器与材料
FA2004N型电子天平(上海精密仪器科学有限公司);DZF-300真空干燥箱(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DHG-9240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密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糊精、可溶性淀粉、糖粉、乳糖均为药用辅料。NaCl等试剂均为分析纯。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降脂浸膏粉的制备 称取泽泻、山楂、丹参等十味药材加水煎煮两次,每次8倍量水,每次煎煮1 h,合并煎液,双层纱布滤过,浓缩至相对密度1.1~1.2,减压干燥,粉碎,得浸膏粉,密闭保存,备用。
2.2 辅料的选择 称取一定量的干燥浸膏粉,将其置于五氧化二磷干燥器内干燥48 h至恒质量。将底部盛有氯化钠过饱和溶液的干燥器放于25℃恒温培养箱内恒温48 h。此时干燥器内的相对湿度为75%。在已恒质量的称量瓶底部放入厚约2 mm的干浸膏与辅料1:1的混合物(见表1),准确称质量后置于干燥器内(称量瓶盖打开)于25℃保存,定时(6 h、12 h、24 h、48 h、60 h、72 h)取出,精密称量,每组平行做3份,计算吸湿百分率(%),取均值[1]。吸湿率(%)=(吸湿后药粉重量-吸湿前药粉重量)/吸湿前药粉重量。结果:不同辅料与干膏粉等比混合后,都降低了原浸膏粉的吸湿性,但其影响程度不同(见表2、图1),以糊精与干浸膏粉混合物吸湿率较低。故选择糊精作为辅料。
表1 浸膏粉及其与不同辅料的混合物的吸湿百分率(%)
图1 不同混合物吸湿百分率曲线
2.3 制粒工艺的优选
2.3.1 颗粒成型性实验 取样品颗粒称重分别过一号筛与五号筛,收集能通过一号筛而不能通过五号筛的颗粒称重,按下式计算成型率:成型率(%)=通过一号筛而不能通过五号筛的颗粒重/样品颗粒重×100%[2]。
2.3.2 溶化性实验 在干燥至恒重的10 ml离心管(最小刻度0.1ml)中,加入样品颗粒0.50g,加入沸水10 ml,搅拌振荡5 min,离心15 min(转速:3 000 r/min),弃去上清液,在80℃将残渣烘干至恒重,精密称定,按下式计算溶化率:溶化率(%)=溶化颗粒重量/总颗粒重量×100%[3]。
2.3.3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干浸膏与糊精用量比例(A)、润湿剂乙醇的浓度(B)及乙醇用量(C)作为考察因素,各因素确定3个水平(见表2),以制得的颗粒的成型性和溶化率的综合评分(权重系数为0.5:0.5)为考察指标,进行正交设计(见表3)。正交实验结果见表3,由直观分析可知,RA>RB>RC,因素A最重要,其次为B、C。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以颗粒的成型性和溶化率的综合评分(权重系数为50:50)为指标,因素A和B具有显著性,C不具有显著性。综合分析结果及实际操作情况,优选最佳方案为A3B2C3,即浸膏:糊精为1:2,乙醇浓度为85%,乙醇用量为4%。
2.3.4 验证性实验 取干浸膏粉适量,按方案A3B2C3条件进行重复试验3次,所得颗粒成型率分别为97.88%、98.25%、98.11%,溶化率分别为97.23%、97.44%、96.89%,均符合药典规定。
2.4 脂心康颗粒吸湿性及流动性考察
2.4.1 吸湿性考察 将制备好的颗粒干燥恒重后,按上述浸膏粉吸湿百分率测定方法进行测定,结果6 h、12 h、24 h、48 h、60 h、72 h颗粒吸湿百分率分别为1.99%、2.24%、3.57%、4.48%、5.13%、6.28%,表明该颗粒吸湿性良好。
2.4.2 流动性实验 采用固定漏斗法,将3只漏斗串联并固定于水平放置的坐标纸上1 cm的高度处,小心地将颗粒沿漏斗壁例入最上的漏斗中直到坐标纸上形成的颗粒圆锥体尖端接触到漏斗口为止,由坐标纸测出圆锥底部的直径,计算出休止角,测五次[4]。结果分别为28.03°、28.12°、26.54°、27.78°、26.81°。可见该颗粒流动性良好。
表2 因素水平表
表3 正交实验结果
表4 方差分析
3 讨论
本实验处方干浸膏粉吸湿性很强,需加一定的辅料进行制粒,实验中考察了单一辅料制粒的情况,结果表明糊精为辅料效果好,可进一步考察混合辅料的使用。按实验得出的最佳工艺制得的颗粒口感较好,外观很好,吸湿性、流动性等均达到药典对颗粒剂的要求。
[1]夏新华,胡 岚.复方芩柏颗粒剂成型工艺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9):528-529.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7.
[3]张亚辉,顾政一,邢建国,等.蒿蓝无糖感冒颗粒成型工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597-2598.
[4]李成舰,夏新华.降糖灵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