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疗法应用于带状疱疹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1-06-21江蓉
江 蓉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皮肤科,重庆 401220)
注射疗法是通过小剂量局部给药,使药物直入患处,最大限度地发挥特有治疗效应的方法,现已被中、西医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带状疱疹(Hoster zoster,HZ)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发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此病总体发病率高,尤以老年人群中为甚,免疫抑制患者或危重病人患此病可致死亡[1]。近期,我们在对带状疱疹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注射疗法,以期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间入治我院经确诊的HZ患者6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37.50±18.24)岁;实验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35.70±20.0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施予阿昔洛韦片、甲钴胺片和消炎痛片口服,局部创面保持清洁干燥,敷以5%利多卡因无纺贴。实验组除施予上述相同的常规治疗外,同时给予注射疗法干预治疗。我们将8 ml 0.25%的利多卡因、0.5 ml维生素B1注射液(2 ml:25 mg)、0.5 ml维生素B12注射液(2 ml:1 mg)和1 ml地塞米松注射液(1 ml:5 mg,激素类药物禁忌者不加)混合配制成注射治疗用液10 ml。选择病变部位及其上下神经节的椎间孔和胸腰椎旁交感神经节点为注射点,6个注射点交替选用,每周3~5次,持续2周,每次注入配制药液3~5 ml。
1.2.2 观察指标 带状疱疹患者主要出现局限性的中度或重度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我们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法来衡量疼痛程度。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评测疼痛程度,具体如下:以长度为10 cm的标尺分为10个等份,每1 cm代表1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0分和10分别代表最好和最差,患者面对无刻度的一面指出在当时最能代表疼痛程度的部位,医生面对有刻度的一面,记录分数[3]。在VAS评分的同时也观察并记录皮疹症状情况。我们把治疗效果分为4个档次,即痊愈(VAS 0~1,皮疹完全消失),显效(疼痛症状减轻50%以上即VAS 2~5,皮疹减少50%以上),有效(疼痛症状减轻50%以下即VAS 6~9,皮疹有好转但小于50%),无效(治疗前后疼痛及皮疹症状无变化)[3-4],依据病例皮疹和疼痛程度中效果最次者列入对应档次。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用t检验,频数分布资料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检验水准α取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果的评价见表1。经分析发现,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频数分布明显不同(P<0.05),且实验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效果的比较(例)
3 讨论
本研究中,神经节点交替注射所采用药液为利多卡因、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地塞米松的混合液,各成分药物临床上易得且配制方便。其中,利多卡因为临床常用局麻药,对缓解患者疼痛较为有效。维生素B1又名抗神经炎素,参与调节神经组织中阴离子通道,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并且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促进疾病康复[5]。维生素B12可促使体内甲基丙二酸转变为琥珀酸,参与三羧酸循环,对维持神经髓鞘脂类的合成和有髓神经纤维功能完整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可使受损神经快速修复[5]。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壁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并能抑制组胺及其他毒性物质的形成和释放[6],从而减轻疼痛。另外,由于带状疱疹病毒主要侵犯神经根或神经节,皮损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患者常自觉剧烈难忍,且可持续至数月,若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选择病变周围的椎间孔及胸腰椎旁交感神经节点进行注射,使药物迅速进入病变部位,以达到短期内控制疼痛、保护正常组织、促进受损神经修复的目的。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带状疱疹患者在常规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加施注射疗法,总有效率高达96.67%并且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注射疗法的干预是安全有效的。
总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采用上述的六点交替注射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强的可行性,适合临床推广。
[1]Wareham DW,Breuer J.带状疱疹[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BMJ),2007,10(6):362-366.
[2]史文红,李华云,李 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综合物理治疗观察[J].海南医学,2003,14(11):43-44.
[3]刘 珏,李增英,李 慧.5种疼痛强度评估量表在血管外科病人中的易用性比较[J].护理研究,2009,10:2764-2767.
[4]林锐丰,何小萍.阿昔洛韦联合云南白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评价(附30例报告)[J].海南医学,2006,17(11):125.
[5]贺端端,曹 红.B族维生素的镇痛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7,3(3):31-32.
[6]陈文升,苦参素.地塞米松穴位注射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5):1043-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