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1-06-21刘金虹
刘金虹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天津 301800)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其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我国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ADR报告制度。本文对本院2009—2010年收集的ADR报告进行分类、总结,以掌握本院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本院ADR监测小组2009—2010年度收集的ADR报告共77例。
1.2方法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引发ADR的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给药途径、ADR类型及临床表现、ADR转归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 77例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1∶1.66,年龄最小者9个月,最大者为83岁。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1。
2.2ADR涉及药品种类分布 抗菌药ADR发生率较高,其次是中药注射剂,ADR涉及药品种类分布见表2。
2.3发生ADR的药品剂型与给药途径分布 发生ADR的药品剂型与给药途径分布见表3。
2.4ADR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最常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全身性、胃肠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其他各组织器官。ADR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见表4。
2.5ADR的转归 77例ADR经停药、对症处理治愈52例,停药后好转25例,无死亡病例。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表2 引发ADR涉及药品种类分布
表3 发生ADR的药品剂型与给药途径分布
表4 ADR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3 讨论
由表1可知,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ADR,在性别上女性比例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药物代谢速度及排泄速度不一样,引发ADR的几率严重程度及结果也不同[1]。小于20岁与超过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较高,分别占本次调查的24.68%和23.38%,因为未成年人正处在全身各器官发育期间,如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全,通过肝灭活、肾排泄的药物受影响,以致产生不良反应增多;与老年人器官功能日益衰退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多药合用有关。提示临床应考虑年龄因素对ADR的影响,对老年患者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疗效调整剂量,实施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并应加强对老年患者ADR的监测。
77例ADR病例中,抗菌药引发的ADR居首(占62.34%),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2.99%)。抗菌药中以头孢菌素类(22例)、大环内酯类(8例)、喹诺酮类(5例)引发的ADR最多,这与抗菌药物品种多、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有关。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的合理使用,使用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和疗程过长等情况[2]。中药注射剂引发的ADR也不可忽视,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按照适应证范围使用,避免与其他药品混合配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77例ADR中,静脉给药方式引起的64例,占83.12%,静脉注射给药是诱发ADR和合并感染的重要因素[3]。药物剂型中注射剂的发生率最高,这主要是由于注射液中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是产生ADR的因素。因此,应遵守能够口服者不使用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静脉用药的原则。
本院77例ADR临床表现多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患者多表现为各种皮疹、皮肤瘙痒等常见的ADR,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大多恢复正常。因此,临床医护人员用药前应该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需立即停药,并予以相关治疗。
本院ADR报告主要来源于医师、护士报告,部分ADR报告表因填写不完整等原因而无法评价,有些不易观察到的、潜在的、慢性以及转归不良的ADR可能存在着漏报现象,表明本院ADR监测工作仍存在着问题。所以作为药师应不断加强对本院医、药、护人员ADR监测工作的宣传、教育与指导,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1 何伟珍,吴丽兰,应小区,等 . 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05,16(10):775
2 沈斌,张继明. 本院2005~2006年3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中国药房,2008,19(5):375
3 陈霞. 2007年本院静脉注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黑龙江医药杂志. 2008,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