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hs-CRP的影响
2011-06-18陈林芳丁新生田向阳赵卫东
陈林芳,丁新生,田向阳,赵卫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已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其中急性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病的75%,且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指标可用于预测和评价卒中后的神经损害。许多学者认为,神经化学标志物可能是判断神经损害的方法之一。在治疗方面,除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溶栓、降纤外,神经保护亦是治疗方向之一。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在脑梗死早期应用对脑缺血时神经细胞膜所产生的自由基有清除作用,能减轻各种代谢毒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从而改善预后[1]。本试验测定了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前后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旨在探讨血清中NSE、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及依达拉奉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符合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依达拉奉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依达拉奉组因患者不合作提前出院而脱落3例,对照组因患者不合作提前出院而脱落2例,对实际完成的85例患者进行有效性分析。依达拉奉组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45~79岁,平均(62.8±9.5)岁;病程8~46 h,平均病程(25.8 ±10.2)h;伴高血压31例,伴糖尿病8例;主要梗死部位:额叶3例,顶叶3例,颞叶6例,基底节区26例,小脑2例,脑干2例。对照组43例,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46~77岁,平均(62.4±8.2)岁;病程7~47 h,平均病程(25.4±10.4)h;伴高血压30例,伴糖尿病9例;主要梗死部位:额叶2例,顶叶5例,颞叶3例,基底节区 30例,小脑1例,脑干2例。两组年龄、发病时间、梗死部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40~80岁住院患者,性别不限;②发病48 h以内;③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④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患者。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以上入选标准;②合并严重的各系统(如心肝肾)功能不全;③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如脑炎、脑膜炎;④严重精神疾病、痴呆;⑤过敏体质;⑥应用炎症抑制药物及免疫抑制剂者;⑦各种急慢性炎症、肿瘤及结缔组织病。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避免使用其他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如尼莫地平、维生素 E、大剂量维生素C、甘露醇及胞二磷胆碱等。治疗期间均予以必要的对症处理,如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颅内压高者降低颅内压等。配合早期康复训练,于入院后第24 h开始,包括:①运动疗法保持关节活动度训练;②床上四肢体位的摆放;③平衡功能训练;④步态训练;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1次/d,每次1 h。依达拉奉组加用依达拉奉30 mg+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治疗14 d。
1.5 试验方法 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 d和14d取患者桡静脉血,离心20min(3000 r/min),取血清-20℃保存待测。NSE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hs-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严格按照测试剂盒的说明进行检测。
1.6 神经功能缺损评定 神经功能缺损指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分别予以评分,将治疗前病情按评分标准分为三型:轻度(0~5分),中度(6~14分),重度(≥15分)。
1.7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NSE、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及用直线相关分析(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2.1 所有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清NSE、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 85例患者治疗前血清NSE含量与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984,P<0.01),血清hs-CRP含量与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98,P <0.01),见表1。
表1 血清NSE、hs-CRP含量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的关系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及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14 d依达拉奉组(n=42)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1.6±3.9 7.6±3.3对照组(n=43)11.1±3.7 9.4±3.4
2.3 血清NSE含量的变化 治疗后7 d和14 d,两组血清NSE的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血清 NSE含量(μg/L)的变化()
表3 血清 NSE含量(μg/L)的变化()
?
2.4 血清hs-CRP含量的变化 治疗后7 d和14 d,两组血清hs-CRP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血清hs-CRP含量(mg/L)的变化()
表4 血清hs-CRP含量(mg/L)的变化()
?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NSE特异地存在于神经元的细胞质内,是神经元损伤各种标志酶中最灵敏的指标。当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等损伤时,神经元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NSE从细胞内迅速释放入细胞间隙,并进入脑脊液或血液,引起血清及脑脊液NSE增高,其含量变化与缺血性脑损伤程度相关,测定血清NSE浓度可以作为判断脑实质损害的敏感指标[2]。
hS-CRP是一种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都有不同程度异常表达,其血中浓度和病理损伤程度有明显相关性,能反映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发生后6~8 h hS-CRP开始升高,24~48 h可达峰值,持续约1周左右,多在2~4周后逐渐恢复到病前水平。梗死面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hS-CRP表达越高。hs-CRP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预后和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3-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评定的项目包括意识水平、眼球运动障碍、肢体运动、感觉、语言等,把这些障碍的有无及程度进行定量化而得出数值,病情越重,分值越高,因而可以反映病情轻重程度。本试验中,85例脑梗死患者NHISS评分的变化趋势与血清NSE、hs-CRP的变化趋势一致。患者病情越重,神经元损伤越严重,炎症活动程度越高,NSE、hs-CRP进入血液越多,而病情重表现为NHISS分值高。由此可见,通过血清NSE、hs-CRP水平的监测,可以明确病情的轻重程度。
许多病理机制研究证实,发生急性脑梗死时,由于能量代谢障碍,通过线粒体呼吸链损伤,花生四烯酸代谢、白细胞(爆发呼吸)等途径产生自由基,并破坏自由基的清除平衡,从而使氧自由基蓄积[5]。再灌注后,氧供充分,又可大量产生自由基,引起瀑式的自由基级联反应。自由基主要攻击脂质膜,使细胞通透性增加,各种细胞器解体,加速细胞毒性脑水肿[6]。自由基还可攻击血管内皮细胞膜,加速血源性脑水肿[7-8]。因此,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的形成及脑细胞凋亡与氧自由基有密切关系。
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主要成分为 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分子量小,结构上具有亲脂基团,血脑脊液屏障的通透性高达60%。它可以通过提供一个氢原子给氧自由基或脂性自由基,形成无活性的依达拉奉自由基,并形成终产物OPB(2-氧-3-苯基-丁酸)后经尿排出体外,从而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9],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4、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产生,从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平衡体内氧化应激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10-13]。同时,依达拉奉还可以减轻脑血管痉挛,增加脑梗死部位低灌注区的血流,预防梗死进展[14-15]。动物实验已证实,依达拉奉具有脑保护作用,尤其是脑缺血缺氧早期使用依达拉奉,可减轻再灌注损伤[16],保护脑细胞,减轻神经功能缺损[17]。
本研究在急性脑梗死早期(48 h以内)使用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2次/d,连续14 d。治疗后,两组血清NSE、hs-CRP含量均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依达拉奉组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依达拉奉可以降低NSE和hs-CRP水平,减轻脑细胞再灌注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同时,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等副作用,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脑梗死急性期血清NSE、hs-CRP含量可反映脑梗死的病情程度,可作为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及评价预后的一个指标,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而依达拉奉作为新型自由基清除剂,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特别是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使用疗效更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王允明,王爱菊,陈海燕.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3):2760.
[2]Schaarschmidt H,Prange HW,Reiber H.Neuron-specific enolase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as a prognostic parameter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J].Stroke,1994,25(3):558-565.
[3]高亮.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作用机制的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04,33(6):475-477.
[4]朱树花,王翠兰.超敏C-反应蛋白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6):1620-1621.
[5]贾春红,张鸿.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11):11-12.
[6]欧阳锦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2010,5(9):833-834.
[7]何旭东,程伟进,戴胜伟,等.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5):336-337.
[8]侯爱琴,薛鸿群,郭宏博.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10,30(2):50-51.
[9]刚光霞.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08,3(5):264-265.
[10]何国美,戴薇.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IL-6、IL-13及ET-1表达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6):1043-1044.
[11]宋志秀.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08,3(8):463-464.
[12]史宝和,陈晓红.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3):144-145.
[13]李阳春,宫伟民.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10,6(2):236.
[14]Shimon A,Tstsuski K.Expression of Anti-apoptotic an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edaravone following transient focal ischemia in rats[J].Eur J Pharmacol,2005,516:125-130.
[15]李竞,冯宏业.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7):660-664.
[16]樊游掌,谢建军,苏怀庆,等.依达拉奉对大鼠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期的影响及作用[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1):98-100.
[17]吴晋,吴婷,丁新生.依达拉奉对沙土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机制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3):15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