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的现状成因研究及针对性预防措施
2011-06-13苏富芳饶媛媛
苏富芳,饶媛媛
(青海省海西州疾病预防保健中心,青海海西817000)
乳腺增生(hyperplasia of breast)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1]。作为女性最为常见的乳房疾病,应进行提前预防以降低损害后果。目前乳腺增生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均未完全明晰,学术界普遍认为或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直接关系。由于乳腺增生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不易根治,而且后续有导致乳腺癌发生的可能,因此临床上需要对乳腺增生的成因及预防措施进行研究[2]。为探讨研究乳腺增生患者的疾病成因及有效的针对性预防措施,本文对本院2006年7月-2009年10月间收治的392例乳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溯式分析并总结研究,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06年7月-2009年10月间进行健康普查时发现的的392例乳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33-62岁,平均年龄为43.5±7.2岁,患者中包括已婚患者376例,未婚16例。所有患者均经钼钯摄片检查符合乳腺增生症诊断标准。
选择同期进行健康普查的体检健康者388例为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1-60岁,平均年龄42.3±6.7岁,患者中已婚370例,未婚18例。两组患者间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病因调查研究
对两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信息、婚育史、哺乳史、家族肿瘤史、妇科病史、月经史、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七项共计20小类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并对组间的差异进行研究。
使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引入非条件的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乳腺增生发病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对乳腺增生疾病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变量引入到logistic非条件回归模型中,发现在α=0.05水平上有意义的危险因素包括离婚、人流、初次生产年龄晚、有家族乳腺癌病史、初潮年龄早、累计哺乳时间短、情绪不够稳定等因素。然后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存在意义的危险因素引入至非条件的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在α=0.05水平上引入到回归方程的乳腺增生危险因素包括初潮年龄、初产年龄、人工流产、累积哺乳时间及情绪不稳定,具体影响程度如表1。
表1 乳腺增生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
3 讨论
乳腺增生作为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首位。乳腺增生的主要组织学变化是乳腺本质的增生过度和复原不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雌、孕激素的比例失衡所造成的结果。乳腺增生的临床主要症状是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一般于月经前疼痛加剧,行经后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5]。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乳腺增生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人群的年龄也正越来越低龄化。据调查我国约有70%-8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且发病人群以30岁-50岁的女性为主,因此也被称为妇女的“现代病”[6]。
本文选择本院2007年7月-2010年10月间进行健康普查时发现的的392例乳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进行健康普查的体检健康者388例为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对乳腺增生疾病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变量引入到logistic非条件回归模型中,发现在α=0.05水平上有意义的危险因素包括离婚、人流、初次生产年龄晚、有家族乳腺癌病史、初潮年龄早、累计哺乳时间短、情绪不够稳定等因素。然后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存在意义的危险因素引入至非条件的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在α=0.05水平上引入到回归方程的乳腺增生危险因素包括初潮年龄、初产年龄、人工流产、累积哺乳时间及情绪不稳定。
综合来看,对于乳腺增生这一现代女性难以彻底回避的综合症,应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的针对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自我心理放松、健康合理的饮食指导、保证正确的美容观、自行检查及定期体检等方式,一般年龄在30岁以上的女性应每6个月进行一次常规乳腺体检,若发现有肿块、疼痛等症状必须及时入院确认或排除。如果患者乳腺增生持续时间较长且增生结节明显,患者年龄又处在40-60岁间的癌症高发期或存在乳腺癌家族史,则应尽早进行活体组织切片检查,以确定增生的程度,从而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
[1]单友琴.浅谈传统医学对乳腺增生的认识[J].中国实用医药,2007,2(6):19.
[2]钱 晶.乳腺增生病发病现状调查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136.
[3]闫淑霞,郭风梅,赵素琴.对女性乳腺增生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11):3064.
[4]马淑芳.乳腺增生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14):10.
[5]赵 科,刘 艳.乳腺增生病相关因素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13(7):515.
[6]朱晓梅.浅谈乳腺增生[J].中外医疗,2009,28(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