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DSA遮盖表面显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2011-06-13杜志君安东洪
杜志君,安东洪,李 淼
(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吉林长春13004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科;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一科)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目前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近年来,三维DSA(3D DSA)检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1,2]。本文对38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时应用3D DSA遮盖表面显示技术(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和常规2D DSA检查,探讨3D DSA SSD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间,针对我院收治的38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常规2D DSA和3D DSA SSD检查。男22例,女 16例,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为59岁。20例患者CT平扫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患者未见蛛网膜下腔出血,但CTA或MRA检查疑为颅内动脉瘤;1例由于有进展性动眼神经瘫症状而入院。3D DSA采集和重建前均行常规2D DSA检查。
1.2 血管造影检查方法
使用西门子公司Zeego数字减影机,经股动脉行血管造影。2D DSA常规摄取双侧颈内动脉及至少一侧椎动脉的正位和侧位像。3D DSA通过旋转造影采集数据。3D重建使用 3D virtuoso三维图像工作站。所获取的实时减影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后,设置适当域值形成遮盖表面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图像。
1.3 统计方法
动脉瘤的计数,以经外科手术证实的动脉瘤为准。常规2D DSA和3D DSA SSD组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38中,3例被诊断为多发动脉瘤。常规2D DSA检出动脉瘤38个,3D DSA SSD检出颅内动脉瘤41个。常规2D DSA未检出3个动脉瘤均为前交通动脉瘤。常规2D DSA检查,22个动脉瘤的瘤颈显示良好,占57.9%;19个动脉瘤的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显示良好,占50.0%。3D DSA SSD检查,39个动脉瘤能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瘤颈及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占95.1%(见表1)。统计学分析显示:3D DSA SSD影像在观察动脉瘤的瘤颈显示及观察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关系方面,优于常规2D DSA检查,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
表1 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瘤颈影像及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关系显示情况
3 讨论
目前,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有:DSA脑血管造影、三维CT血管造影(CTA)和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MRA)[3,4]。DSA包括二维DSA和三维DSA。二维DSA脑血管造影长期以来被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二维DSA(2D DSA)接近三维DSA(3D DSA)的检出水平[1,2]。本组38例患者,常规2D DSA检出动脉瘤38个,3D DSA检出颅内动脉瘤41个。本组患者检查的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相符。
3D DSA是在2D DSA基础上,由球管两次旋转、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的3D重建成像。3D DSA检测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遮盖表面显示法(SSD)和容积再现法(VR)。由于3D DSA可通过旋转采集获得多角度斜位影像,不但能够发现颅内动脉瘤,还可以准确分析二维DSA(2D DSA)所经常不能观察到的动脉瘤与邻近血管的空间结构。因此,3D DSA在复杂病例的诊断方面,明显优于CTA、MRA和常规2D DSA。3D DSA技术已成为颅内动脉造影的重要手段[5]。
Brinjikji W等[6]报道,3D DSA与2D DSA比较,能够发现更大比例的”宽颈(wide-neck)”动脉瘤。Sugahara T等[1]报道:3D DSA SSD技术在观察动脉瘤瘤颈和邻近动脉的关系方面,可提供更多的详细信息,因而优于3D DSA的其他检查方法。
本组患者,通过3D DSA SSD技术观察到了19例2D DSA所未能明确显示的动脉瘤瘤颈情况,还观察到了20例2D DSA所未能明确显示的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关系。我们通过3D DSA SSD法检测,不但诊断出颅内动脉瘤,还较精确测量出绝大部分(39/41)动脉瘤的瘤颈部宽度和瘤囊的深度和宽度,为提高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效果,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
总之,3D DSA SSD技术不但可提高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还可提供比2D DSA更为丰富和有价值的信息。
[1]Sugahara T,Korogi Y,Nakashima K,et al.Comparisonof 2D and 3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2,23(9):1545.
[2]孙玲玲,冯 博,李松柏,等.2D DSA、3 D DS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6,13(6):413.
[3]石 鑫,姜 梅,郝玉军,等.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2):69.
[4]徐 睿,朱 继,孙晓川.3D CTA与3D DSA对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16):2029.
[5]刘瑞宏,胡立斌,付海鸿,等.3D 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造影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影像技术,2008,23(9):129.
[6]Brinjikji W,Cloft H,Lanzino G,et al.Comparison of 2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3D rotational angi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dometo-neck ratio[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9,30(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