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东垣消痞丸治疗痞满证209例疗效观察*

2011-06-11桢,梁军,高媛,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期
关键词:消痞痞满主症

杨 桢,梁 军,高 媛,高 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初诊患者。按照中医痞满证诊断标准选取209例患者资料,对其治疗经过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纳入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③年龄大于等于15岁、小于等于70岁。排除标准:①辨证不明确或有过多兼夹证;②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③年龄小于15岁或大于70岁;④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⑥过敏体质和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3 诊断及证候分型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实用内科学》[2]和《中医内科学》[3]。①肝胃不和证。主症:胃脘胀满,胸闷喜太息,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次症:攻窜作痛,痛连两胁,恶心嗳气,大便不爽,苔薄白,脉弦;②饮食停滞证。主症:脘腹痞闷,恶心欲吐,嗳腐吞酸,苔厚腻。次症:嗳气厌食,大便不调,脉弦滑;③脾胃湿热证。主症: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次症:身重困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脉滑;④寒热错杂证。主症:胃脘痞满,遇冷加重,嘈杂反酸,口干口苦,肢冷便溏。次症:嗳气,纳呆,舌淡,苔薄白,脉弦数;⑤脾胃虚弱证。主症:脘腹痞满,食后加重,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次症:恶心欲吐,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

2 方法及指标

2.1 方药

基本方消痞丸药物组成:干姜10g,黄芩10g,黄连 6g,半夏 10g,陈皮 10g,猪苓 10g,泽泻 15g,党参15g,神曲 15g,姜黄 10g,白术 12g,枳实 10g,厚朴10g,砂仁6g,炙甘草6g。加减:肝胃不和证加柴胡、白芍,饮食停滞证加山楂、鸡内金,脾胃湿热证加竹叶、薏苡仁,脾胃虚弱证加炒山药、茯苓。

2.2 用法用量

209例均口服消痞丸汤剂,每日l剂,中药均在门诊煎药室代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14 d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判定疗效,治疗期间禁食油腻食物。

2.3 证候疗效判定

2.3.1 证候评分标准 对各证的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痞满证症状分级量化表拟定。所有16个症状均分为重、中、轻3级,其中各证的主症按照6、4、2的权重赋值,次症按5、3、1 的权重赋值,其他症状按 3、2、1 的权重赋值。

2.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证候疗效评定标准拟定。①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②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③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④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2.4 观察指标

计算各证型患者症状评分均值;计算各证型患者临床症状治疗后评分下降百分率(Rate of Decreasing,RD),RD(%)。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描述

在本研究考察的全部209例患者中,肝胃不和证77例,其中男 20例,女 57例,男女之比为 1∶2.85,平均年龄41.73岁 ±13.57岁。饮食停滞证35例,其中男10例,女25例,男女之比为1∶2.5,平均年龄29.74岁±10.94岁。脾胃湿热证31例,其中男9例,女22例,男女之比为 1∶2.44,平均年龄45.23岁±11.83岁。寒热错杂证47例,其中男12例,女35例,男女之比为1∶2.92,平均年龄45.98岁±8.82岁。脾胃虚弱证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1∶1.38,年龄39.58岁 ±9.37岁。

3.2 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变化比较分析

3.2.1 各证型患者治疗前后证候评分比较表1显示,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统计赋值,将患者治疗前后的积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5种不同证型的患者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的平均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表1 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表

3.2.2 各证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变化比较

图1~5显示,应用消痞丸治疗后,观察各证型患者脘腹痞满、胁痛、嗳气反酸等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各分型辨证依据,按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和一般症状的主次顺序,依据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做图,分析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的改善差异。

图1 肝胃不和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图1显示,治疗前肝胃不和型患者痞满、喜太息的症状较为明显,扣除赋值中权重因素的影响,可见食欲亢进、胸闷、肢体重着的症状也较为突出。治疗后各症状均有所改善,评分均降低40%以上,其中喜太息、食欲亢进的症状减轻最为明显,评分降低幅度超过80%;另外身重困倦、疲乏无力等一般性症状也有明显改善,而大便异常、口苦、嗳气等症状的缓解相对较弱。

图2显示,治疗前饮食停滞型患者的主症表现明显,其他症状相对轻微。治疗后,除厌食的症状无缓解外,其余症状均明显好转,喜太息、恶心呕吐的症状完全解除,且绝大多数症状评分下降70%以上。

图2 饮食停滞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图3显示,脾胃湿热型患者的主症脘腹痞满、口苦口干,次要症状困倦、呕恶等症状表现相对较轻,平均处于中等水平,扣除赋值权重的因素后可以看出,大便不畅是本证型较为突出的症状。治疗后,痞满、食少的主证以及呕恶、胸胁胃脘疼痛、小便黄等症状评分明显降低,口苦、身重、大便异常等症状评分也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略低于70%。

图3 脾胃湿热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图4显示,寒热错杂型患者的症状表现显示出明显的均衡性特征,各症状均无明显突出。治疗后,除嗳气评分有所增加外,其余各症状评分均有所降低,其中以喜太息、身重、乏力、胁痛等一般性症状减弱较为明显,呕恶症状完全消失。

图4 寒热错杂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图5显示,脾胃虚弱型患者治疗前以食少、乏力、便溏的症状表现最为突出,脘腹痞满症状处于中下水平,其余症状较为轻微。治疗后主症评分有所下降,胸闷、喜太息等轻微症状进一步减弱,甚至完全消失。

图5 脾胃虚弱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图注:/为治疗前后积分为0,无法计算百分率

3.3 消痞丸对不同患者的疗效比较

3.3.1 对不同证型患者治疗的疗效比较 表2显示,对消痞丸治疗不同证型痞满证的疗效进行对比显示,不同证型的患者疗效之间存在差异,其中以饮食停滞组总有效率最高相近达到91.43%,其与肝脾不和、寒热错杂及脾胃虚弱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脾胃湿热组与饮食停滞组疗效接近,两者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表2 对不同证型患者治疗的疗效比较表

3.3.2 不同病程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表3显示,各种相同病程患者在治疗后症状均有所改善,但症状改善程度随病程的变化存在差异,病程越短,患者的疗效越好。其中病程短于1年的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0.24%;而病程长于10年的患者,总有效率仅为59.18%。

表3 不同病程患者的疗效差异比较

4 讨论

4.1 消痞丸主治病机与痞满证

痞满证在临床上比较多见[5],治疗棘手,复发率高。痞满证的病机较为复杂,《兰室秘藏·饮食劳倦内伤论》认为:“饮食劳倦伤害脾胃。饮为湿邪,治湿宜发汗、化湿或上下分消;因饱食而伤脾胃者,又有寒热轻重之分,寒者宜温,热者宜清,轻则内消,重则除下;劳倦伤气而致虚损,治宜温中补气。”而现代《中医内科学》中痞满证的五类分型,与李东垣的饮食劳倦理论非常吻合[6],可见痞满证的分类与治疗思路受“脾胃论”思想影响至深。

在脾胃病用药方面,李东垣[7、8]拥有独到、成熟的经验:伤于饮者,用半夏、白术、五苓散等;伤于寒食者,用半夏、干姜等;伤于热食者,用枳实、白术、麦芽、黄连等;重证除下,宜用大黄、巴豆等;补中益气,用人参、白术、甘草等。消痞丸是李东垣创制的诸多方剂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剂之一[9]。该方用药涉及寒、热、湿、虚多个环节,几乎涵盖饮食劳倦伤脾的全部病机环节。而方中只配伍消导之品而未用除下之药,可知痞满轻证为本方所宜。由于消痞丸用药周全、面面俱到,可以被看作是针对痞满证五类证型的一个通治之剂。

4.2 消痞丸与不同证型痞满证的证治关系

从本临床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消痞丸对各类痞满证均有一定疗效,但不同证型之间存在药效差异。

消痞丸对饮食停滞型和脾胃湿热型患者疗效最佳。从症状分析可以看出,饮食停滞型患者的症状以痞满、嗳腐、呕恶和大便不畅等症状为主,符合饮食停滞的基本特征;而临床表现中饮食偏多的症状胜于厌食,说明积滞尚不严重,病证尚轻。此外,本型患者其他伴随症状亦不明显,可以推断该类患者痞满症状虽然明显,但病程应该较短,总体病证较轻。脾胃湿热型患者多数病程较短,多为早期发病。对于中满腹胀,李东垣有“早期以湿热为主”的论断,与本研究观察到的结果吻合。这两类证型均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主症明显,伴随症状较轻,病程较短,这与消痞丸的用方指征完全符合,方证相合,疗效显著。

消痞丸对肝胃不和型与寒热错杂型患者疗效较好,但不及饮食停滞型作用优异。分析原因,应与这两型患者兼夹症状较多、伴随症状明显有关。肝胃不和型患者口苦、胁痛等肝郁症状表现较为突出,而消痞丸用药以脾胃为主,疏肝作用稍显不足,因此本方对与肝郁关系较为密切的口苦、大便不畅等症状的治疗作用稍显不足。而寒热错杂证多数病程较长,病情总体较重,治疗所需疗程一般较长。消痞丸的配伍虽与寒热错杂证的病机非常吻合,但研究结果并未显示出相应的高疗效,究其原因可能与药物应用疗程较短有关。

脾胃虚弱型在五型患者中疗效稍差。脾胃虚弱型患者多病程较长,痞满症状多不严重,伴随症状较轻,但食少乏力等虚损症状突出。从消痞丸的配伍特点而言,本方虽为补泻同施之品,但全方以消为主,消重于补,与脾胃虚弱型患者的病机侧重稍有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方的疗效发挥。

综上,通过本临床研究可以看出,不同证候分型的痞满证,一方面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另一方面在病机侧重方面存在差异。消痞丸能够对各型痞满证进行较为有效的治疗,但与不同证型的病机对应方面还存在细微的差异。临床中,消痞丸对病程较短、兼夹症状较轻的饮食停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痞满证患者更为适宜。在针对肝胃不和型患者进行治疗时,宜加入川楝子、香附、佛手等行气疏肝之品[10、11];寒热错杂证中宜适当增加药物用量或延长疗程,以增强药力[12];脾胃虚弱型患者可加入黄芪、苍术等[13],增强健脾运脾之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88-91.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十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58-1866.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2版),2007.197-205.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9.

[5]张林国,赵瑞荣,马立东.胃痞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研究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2):4-5.

[6]李菲.李东垣论脾胃内伤热病和脏腑生克辨证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13.

[7]杨威,孙明杰,于友华,等.《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刍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0):49-50.

[8]于智敏.李东垣治疗脾胃病的组方用药特点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3):56-57.

[9]李东垣.兰室秘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

[10]丁培杰,张庆荣.金铃子散加味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痛104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3):34-34.

[11]俞秋荣.复方胃宁冲剂治疗肝郁气滞型腹胀痞满证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4):48-49.

[12]魏景景,刘华一.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痞108例[J].江西中医药,2010,41(1):33-33.

[13]陈宝树.加减枳实消痞汤治疗痞满证120例临床小结[J].福建中医药,1996,27(1):5-6.

猜你喜欢

消痞痞满主症
基于多种方法融合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主症选择研究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枳实消痞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解郁消痞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
枳实消痞丸治疗胃寒肠热型痞满经验总结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