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影响的临床观察
2011-06-09张雪梅
张雪梅
(山东省济南市第四医院外七科,山东 济南 250031)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又称暴聋。该病常见的为病毒感染、血管疾病、内淋巴水肿、迷路膜破裂及上述诸因素的联合。病变发生在内耳、听神经或听觉皮层中枢。该病起病骤急,突然发生,患者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单耳或双耳听力骤然下降或全部丧失,多需住院治疗[1]。其是耳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但临床药物治疗的只有约60%[2-3]。突发性耳聋应早诊断、早治疗,以免永久性失去听力,因此优质、全面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4]。作者在突发性耳聋患者常规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加行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96例,上述患者临床诊断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关于突发性耳聋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5],均为初次发病入院,发病时间3~12d,入院时经听力测试证实,并经其他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排除了听神经瘤等肿瘤性疾病;入院时心肝肾等功能正常,无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以上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常规组48例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专科护理,其中男28人,女20例,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41.2±9.6)岁,平均发病时间(4.1±2.3)d,单侧29人,双侧19人;干预组48例在上述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加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其中男30人,女18例,年龄13~68岁,平均年龄(42.7±9.8)岁,平均发病时间(4.3±2.5)d,单侧31人,双侧17人。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组成、平均发病时间、疾病严重程度、病变单双耳组成、患者一般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表2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均行血管扩张剂、皮质类固醇激素、B族维生素及营养神经药物等常规治疗措施,常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加强各项专科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行以下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入院时,主动与患者交流并倾听患者内心感受,了解患者的想法及其担忧,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在治疗期间,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肯定患者的积极言行,并可让治疗及恢复满意的患者现身说法,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主动与患者家属交流,强调亲属的感情支持对患者治疗的重要性,亲属应鼓励并唤起患者治疗的信心。②健康教育干预:向患者讲解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及其转归,消除其对疾病的恐惧感,强调积极配合的治疗,听力可得到满意的恢复;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戒除挖耳习惯,避免过度疲劳或情绪激动,避免高音量使用随身听或长时间使用手机通话,若夜间耳鸣加剧,可睡前用热水泡脚;清淡饮食,避免饮食高盐、高胆固醇及刺激性食物,同时戒烟戒酒。
1.3 观察内容及评价标准
上述患者就诊时及治疗1周后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进行评分[6],记录后行统计学分析;治疗2周后,按照突发性耳聋疗效的评定标准[5]评价上述患者临床疗效:①治愈:受损的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②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③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④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将治愈+显效病例合计为治疗满意病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2.1 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就诊时HAMD和HAMA评分比较,分别t=0.432和t=0.326,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HAMD和HAMA评分比较,分别t=1.812和t=1.843,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比较( s)
表1 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比较( s)
注:与常规组患者比较,△P>0.05,△△P<0.05
组别例数HAMD评分HAMA评分就诊时治疗1周后就诊时治疗1周后常规组4834.5±10.627.3±7.235.6±10.726.8±6.3干预组4835.7±11.2△21.5±6.3△△36.3±11.4△19.6±5.8△△
2.2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治疗满意率分别为62.5%和81.3%,治疗满意病例比较,χ2=4.17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 论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临床上常见的急症之一,目前大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常规药物治疗及高压氧疗等。在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患者全面、整体、连贯、系统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7]。护理干预能有效地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情绪稳定,态度乐观,使体内缩血管因子减少,舒血管因子增加,血管扩张。并通过一系列环节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增加受损毛细血管的血供,改善其细胞代谢状态,从而促进患者听力恢复[8]。
3.1 心理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突发性耳聋患者常因突如其来的生理改变不知所措,由于担心治疗效果和预后,精神创伤较大,资料显示大多数突发性耳聋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症状[9]。焦虑可使体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而去甲肾上腺素作为一种递质,可引起血管活性物质的分泌,从而引起血管缩舒功能紊乱,使内耳血管收缩,内耳缺血,导致更加严重的听力下降[1]。因此,积极主动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实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3.2 健康教育干预的重要性
突发性耳聋患者因其突如其来的听力丧失,缺乏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发展及疾病转归的认识,往往充满恐惧,不能有效的积极配合治疗,有的患者甚至对临床治疗抱有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临床治疗。因此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疾病的相关健康教育,令其知晓疾病的发展,大概知道疾病的治疗过程,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促进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地临床意义。
作者通过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加行心理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发现,经上述护理干预后,可明显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并提高临床疗效。治疗1周后,干预组与常规组HAMD和HAMA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干预组与常规组治疗满意率分别为81.3%和62.5%,治疗满意病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突发性耳聋患者常规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积极施行心理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可显著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 汪素玲.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焦虑心理及预后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9(11):53-54.
[2] 王明山,王霄霞,陈晓东.突发性耳聋患者凝血状态的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20(7):305.
[3] 窦丽芳,张春兰,李建月.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7):160-161.
[4] 王金平,张李明,王金艳.突发性耳聋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780-1781.
[5]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72.
[6] 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1-133.
[7] 廖艳娇.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317-318.
[8] 赵霞.心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7,13(21):1982-1983.
[9] 颜剑光.心理因素与突发性耳聋的护理[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1,3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