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2011-06-09谢志平
谢志平
(广东省龙川县人民医院,广东 河源 517300)
肩周炎是一种门急诊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肩关节的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一种范围较广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发生肩部肌肉粘连、冻结、萎缩,从而最终出现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目前西医对肩周炎的治疗均只能改善症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致使患者病情容易反复,疗效不佳。在中医学上,肩周炎属于痹证中的痛痹和着痹范畴。中医运用针灸、中药治疗痹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自2008年以来,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治疗肩周炎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均为门诊病例,肩周炎诊断参考2008年《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1]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40~72岁,平均(54.5±5.8)岁;病程5~26个月。采用单盲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针刺取穴,主穴:肩髃、肩前、肩贞和臂 穴;随经配穴:太阴经证加尺泽、阴陵泉;阳明、少阳经证加手三里、外关;太阳经证加后溪、大杼、昆仑。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皮肤,用1.5寸毫针(苏州天一针灸器械有限公司)快速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在主穴针柄上插一段1.5~2cm长的艾条,用火点燃。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口服中药温经宣痹汤组成:黄芪30g、桂枝15g、穿山龙15g、地龙15g、威灵仙20g、防风15g、乌梢蛇10g、当归15g、赤芍15g、鸡血藤10g、制川乌10g、制马钱子5g、甘草20g。1剂/d,2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给予曲安奈德(痛息通)混悬剂分别作病损肌肉或肌腱内浸润注射,每个部位注入混合液2~3mL,7d注射1次,3次为1个疗程,疗程同治疗组。
1.3 观察指标
1.3.1 总体疗效评价
治疗结束进行疗效评价,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价:①治愈(临床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②显效:肩部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③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1.3.2 疼痛的评价
采用VAS疼痛评分量表[2]评定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情况。给予每位患者一张评测单,单上划1条10cm长横线,两端分别标出0和10字样,0端表示无痛,10端表示剧痛。让患者在尺上移动标尺,标出自己当时疼痛相应的位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5.7%,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肩关节VAS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VAS值均明显提高,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幅度显著(t=6.57,P<0.05),说明对于改善肩关节疼痛的程度,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 讨 论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其发病年龄50岁左右,一般与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有关,加之创伤、劳损或外感风寒湿邪乘虚内侵臂肩经脉,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外邪凝滞经脉关节而发病。经云:“寒气故治拟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止痛”;《素问·痹论篇》曰:“凡痹之类,逢寒则虫(急),逢热则从。”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此法始见于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有研究表明[3],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不仅有远红外辐射及热辐射,还有近红外线辐射及光辐射。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以渗透到表皮、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系统以至全身,为组织吸收起到治疗作用[4]。温针具有针刺与艾灸的双重效应,根据病变及经络循行采用局部穴位温针灸以温通局部经气,配合艾绒燃尽为止,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促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
《素问·痹论》中强调体质因素与肩周炎发病有着重要联系,认为素体阳气虚衰,是导致痛痹发生或促使病情加重的重要内在原因。《张氏医通》认为:肩痹除风寒湿邪之邪,还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背痛,即肾阳不足,骨髓空虚而致气血凝滞,运行失常等也是导致肩凝症病因之一。可见阳气内虚,卫外不固是肩周炎的发病基础。故以温阳通络为主,辅以活血行气。温经宣痹汤方中黄芪入阳明经,善于补气升阳;桂枝通阳止痛,阳气得温则通,血得气则行,甘草缓急止痛,二药合用温中补虚;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鸡血藤有补肝肾、强筋骨、活血祛风通络之功;防风能发表散风、胜湿止痛;制马钱子、制川乌均善治风湿顽痹、麻木、关节肿痛,小剂量使用可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方中重用甘草,可缓解其毒性,并调和诸药[5]。此汤方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为法则,祛风胜湿,散寒消结,开通经络,透达关节,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本组研究对30例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肩周炎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发现2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5.7%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后两组VAS值均明显提高,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幅度显著(t=6.57,P<0.05),说明对于改善肩关节疼痛的程度,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提示温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肩关节疼痛的症状,达到“针之不到,药之所及;针药结合,无所不及”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温针灸配合中药对肩周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既能疏通经络,又可调节脏腑,标本同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由于本组研究观察时间较短,尚未进行远期疗效的观察,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的研究。
[1] 杜元 ,石学敏.肩周炎[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8:112-113.
[2] 韦绪性.中西医临床疼痛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4-15.
[3] 张国良,李斌,刘树林.艾灸血液流变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14(14)554-555
[4] 赵宁侠.温和灸对健康人甲皱微循环影响的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3(2):24-27
[5] 张雯.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肩周炎58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