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膨胀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周围骨折临床观察

2011-06-09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6期
关键词:导针移位髓内

张 鹏

(山东省中医院骨科,山东 济南 250014)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老龄化的加快,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发病率呈升高的趋势。与转子间骨折伴发的转子下骨折可发生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可因平地摔跌等较轻外伤引起。转子下骨折后,近端受臀肌,髂腰肌和外旋肌群的牵拉而呈屈曲、外展、外旋移位,远端则受内收肌群和下肢重力的影响而向上、向内、向后移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以往多采取保守牵引或切开内固定治疗,我院近几年采取可膨胀髓内钉治疗,效果甚好。可膨胀髓内钉是用于骨科治疗中的内固定材料,分为可膨胀自锁型髓内钉、可膨胀交锁髓内钉、股骨近端髓内钉三种,已经在肱骨、股骨和股骨近端骨折以及骨折骨不连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下面就此方法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106例,其中观察组(膨胀髓内钉组)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48~64岁,平均56岁。股骨颈基底骨折27例,股骨粗隆骨折17例,转子下骨折11例,周围其它骨折3例。按Jensen-Evans分型,Ⅲ型27例,Ⅳ型19例,Ⅴ型8例,R型4例。受伤时间为1~8h不等。对照组(传统髓内钉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4~72岁,平均58岁。股骨颈基底骨折24例,股骨粗隆骨折13例,转子下骨折9例,周围其它骨折2例。按Jensen-Evans分型,Ⅲ型27例,Ⅳ型16例,Ⅴ型5例。受伤时间为1~10 h不等。两组从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均不同程度的在准子区出现疼痛,肿胀、淤斑、下肢不能活动,检查发现转子间及周围压痛,下肢外旋畸形明显,可达90°,有轴向扣痛,测量可发现下肢短缩。

1.3 Jensen-Evans分型

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骨折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骨折和逆粗隆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Ⅰ型:两骨折块,骨折无移位,骨折线由外上斜向内下;Ⅱ型:两骨折块,骨折有移位,大小粗隆完整合并小转子撕脱骨折,但股骨距完整;Ⅲ型:三骨折块,有大粗隆骨折累计股骨距,有移位,常伴有转子间后部骨折;Ⅳ型:三骨折块,有小粗隆骨折,可出现股骨颈和大转子冠状面的爆裂骨折;Ⅴ型:大、小粗隆同时骨折,为三四型的合并;R型:逆转子间骨折,骨折线自大转子下外方斜向小转子内上方,骨折线由内上斜向外下,可伴有小转子骨折,股骨距破坏。

1.4 可膨胀髓内钉设计特点

U 髓内钉位于股骨粗隆下股骨干部分,膨胀后可以均匀贴靠股骨骨干。类似于股骨近端髓内钉,其髓内钉近端设计有两个钉孔,分别用于骨折块固定和协助控制旋转同时还能通过钉近端的阀门,进行液压膨胀、 液压膨胀后主钉和髋螺钉远端均得到膨张达到最大直径

1.5 手术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于骨科牵引床骨折复位,尔后取大转子上8cm左右切口,用三棱锥自转子尖内侧0.5cm向股骨髓腔方向切口,插入导针,股骨干髓腔不须扩大。将可膨胀髓内钉插入股骨近端髓腔内,向股骨颈内拧入导针,空心钻头沿导针钻孔,选择合适长度股骨头栓钉,取出钻头和导针,置入股骨头栓钉,抽吸生理盐水至压力泵管腔的1/4部分,排出压力泵内的气体,向钉内注入生理盐水至压力稳定在120Bar(1Bar=105Pa)。拆除压力泵,上紧髓内钉尾端密封帽,近端切口放置引流后逐层关闭切口。

1.6 疗效评估

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以及简易关节测验(SST)问卷评估治疗结果。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进行t检验,以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12周后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 论

可膨胀髓内钉是一种新型内固定系统,它利用在特殊设计的髓内钉内注水后膨胀增粗与骨髓腔紧密嵌合的特性,免去了扩髓和交锁,大大减少手术创伤,降低了扩髓引起的并发症[1]。在材料选择上生物相容性好,无明显排斥反应,抗腐蚀、抗磨损和抗老化的性能好。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轴向稳定性,抗弯曲强度优异,抗疲劳强度性。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术前仔细了解骨折分型更好的选择钉的长短、粗细。由于此钉近端有5º成角,进角偏外易导致大转子劈裂,偏内从梨状窝进入可引起骨折错位,应从大转子尖内侧0.5cm钻入,绝大部分患者不需扩髓,但对于股骨髓腔最窄处内径<10 mm者,则需对狭窄处扩大1~2mm,以保证髓内钉有足够的膨胀空间[1]。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可膨胀髓内钉在膨胀过程中可能引起稳定型骨折进展为不稳定,降低其轴向稳定性,引起肢体短缩,在生物力学测试中相对于交锁髓内钉,其抗旋转能力并不占忧势。本组有4例并发症,其中有髋内翻和骨折不愈合各1例,可见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可避免出现骨折移位或旋转畸形等并发症。

[1] 武勇,孙林,安贵生,等.股骨近端髓内针(PFN)治疗转子部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2):129-131.

猜你喜欢

导针移位髓内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
股骨髓内钉导针导向器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大型总段船坞建造、移位、定位工艺技术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髓内钉治疗:新设计的具有远端导针定位器的导向开口器的应用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内固定治疗的导针定位方案研究
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