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曲酶与血栓通联合应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45例观察

2011-06-09张肖师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6期
关键词:巴曲皂苷脑缺血

张肖师

(河南省新安县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洛阳 471800)

进展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难点,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治疗办法,尽管巴曲酶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中有一定的作用,但仍不尽人意。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应用巴曲酶联合血栓通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并与单用巴曲酶治疗时行了疗效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86例入选病人均符合全国第六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者MRI证实。进展性脑梗死的纳入标准:发病后24h入院,发病后48h内神经功能缺损加重,逐步进展,或呈阶梯形加重[2]。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的定义为神经功能评分下降>2分。排除标准:完全性卒中,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年龄>80岁;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等疾病;昏迷和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的高血压患者(入院时血压≥220/120mmHg,经严格控制仍不满意);出血性脑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对治疗药物有禁忌者;有遗传性糖脂代谢异常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47~78(64.35±11.68)岁;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型[3]:轻型(0~15分)6例,中型(16~30分)36例,重型(31~45分)3例;有高血压病史27例,合并冠心病10例,合并糖尿病8例。对照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46~79(64.76±11.65)岁;轻型(0~15分)6例,中型(16~30分)32例,重型(31~45分)3例;有高血压病史25例,合并冠心病9例,合并糖尿病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及伴发病上差异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巴曲酶10U,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隔日查血凝,如果纤维蛋白原(FIB)>100mg/dL,再应用巴曲酶注射液5U,隔日再查血凝,如FIB>100mg/dL,则再次应用巴曲酶注射液5U,3次为1疗程;用血栓通粉(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4,加入生理盐水250mL内静滴,1次/d,14d为1疗程。对照组应用巴曲酶的剂量、用法同治疗组。2组患者均未因FIB在治疗中低于100mg/dL而影响巴曲酶的疗程。2组患者均酌情使用脱水剂,神经保护剂,降糖、降压及对合并症的处理均相同,无差异,均不应用抗凝剂。

1.3 实验室检查

2组病例均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4d检查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肝、肾功能、血常规。

1.4 疗效评定

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定,在患者治疗第2周进行评定。基本痊愈:功能评分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18%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

2 结 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学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液学检测结果比较

从表1所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2组相关指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均比治疗前改善,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结果显示:显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治疗组为70.5%,对照组为53.6%;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治疗组为94.5%,对照组为82.9%。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两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性(P<0.01)。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皮下出血,1例牙龈出血;对照组1例牙龈出血,1例鼻出血,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影响治疗。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无明显变化。2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 论

进展性脑梗死是脑梗死临床治疗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国内资料显示,颈内动脉系统约占28%,柱-基底动脉系统约占54%[4]。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根本原因还是脑血栓的形成过程在继续,缺血半暗带渐进性低灌注,导致梗死灶体积扩大。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是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与脑缺血密切相关。同时,病变脑组织迅速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乳酸堆积,氧自由基释放,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氨基酸的不良反应等,亦将导致神经元死亡,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进展。

巴曲酶是一种分子量为36000的单链蛋白酶,它选择性地作用于FIBAa键之末端的精氨酸、甘氨酸之间,使血中FIB分解成为纤维蛋白单体,单体聚合成多聚体,多聚体再被巴曲酶进一步分解为纤维蛋白降解物(FDP),从而达到抑制血椎形成[5,6];同时巴曲酶能诱发t-PA,抑制红细胞聚集和沉降,增强红细胞的通透性及变形能力,降低血管阻力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6]。巴曲酶的这些作用确立了巴曲酶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治疗地位。本研究亦证实了巴曲酶可有效降低血中的FIB。

中药血栓通,其主要成份为三七总皂苷,文献报道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及其后遗症有确切疗效[7],能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损伤[8],降低凋亡蛋白酶的表达[9];还有研究显示,三七总皂苷能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脑梗死体积,减轻线粒体水肿,还能明显延缓缺血神经细胞的能量耗竭,促进再给氧时细胞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合成[10]。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其有以下作用:①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②抗神经细胞凋亡,抗氧化,抗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缺氧性损伤有保护作用,改善神经细胞膜流动性,抗脑水肿;③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④显著降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微循环。

从理论上讲,巴曲酶与血栓通联合应用,可以从不同环节、不同机制、不同靶点,阻止脑梗死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本次研究亦证明了二者联合的作用,在应用巴曲酶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总有效率为94.5%,与对照组82.9%比较,差异性显著,表明巴曲酶联合血栓通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明显提高,较单用巴曲酶疗效更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1] 王薇薇,王家德.第六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神经科学,2004,37(5):346-348.

[2]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5.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26(6):381-383.

[4] 张洪,梅元武,孙圣刚,等.脑缺血与高温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33(5):305-307.

[5] 匡培根,王国平,郎森阳,等.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J].中国新药杂志,1994,3(6):36.

[6] 苏永明,陈雄.巴曲酶治疗不同时间脑梗塞疗效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5(4):206-208.

[7] 李花,邓常青,熊艾君,等.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NGF和bFGF表达的影响[J].现代毛物医学进展,2008,8(2):219-221.

[8] 陈北阳,李花,熊艾君.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损伤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4):4-6.

[9] 李花,邓常青,陈北阳,等.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2):189-193.

[10] 史以菊,刑国庆,孟庆华,等.三七总皂苷对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成药,2001,23(10):729-731.

猜你喜欢

巴曲皂苷脑缺血
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及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HPLC-MS/MS法同时测定三七花总皂苷中2种成分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巴曲酶在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
HPLC法测定大鼠皮肤中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b1
HPLC法同时测定熟三七散中13种皂苷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和三七皂苷R1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