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书籍设计的艺术性

2011-06-08刘蓓蓓

创意与设计 2011年4期
关键词:艺术性书籍艺术

文/刘蓓蓓

刘蓓蓓(苏州科技学院艺术设计系 讲师)

Liu Beibei(Lecturer,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zhou Institute of Art and Design)

近年来,国内书籍设计的观念和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2004年以来,每年在莱比锡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中,都有中国的书籍获得这一称号,这些创意独特、制作优美的获奖作品不仅为读者带来了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而且书籍设计的艺术性带动着书籍本身的价值,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作品。但是,图书市场中仍然充斥着大量设计不当或设计过度的书籍,给读者带来了不少审美上的疲劳和困惑。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电子图书以其容量大、携带方便、价格便宜、低碳环保等优势在图书市场中的销售量以较快的速度在增长,给传统的纸介质书籍销售带来较大冲击的同时也促进了书籍设计的自省与变革。这场“实物书”和“虚拟书”的竞争将是持久的,而艺术性将是纸质书籍立于不败之地的永恒的魅力。

一、书籍的艺术性

艺术性原本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情感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程度。[1]书籍设计的艺术性不仅在于视觉设计构思上的新颖、装帧形式上的独特,更在于阅读文字信息的同时传递了有序的空间美感和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设计最终提升了书籍本身的功能和价值。

书籍的艺术性是一种美的标准,美是书籍设计的基本要求。什么是美?席勒曾指出:“一方面合乎自然,一方面合乎理想,这就是美。”因此书籍设计只要自然、清新、不留刻意雕琢的痕迹就是美的;另外,理想是指对未来事物合理的、有根据性的想象、希望或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对书籍设计而言“合乎理想”要求书籍设计应该具备合理的想象力和创新性,只有这样书籍设计才具备艺术性。康德则将美分为自由美和依存美,前者强调对象的形态,后者包含对象的“合目的性”即“某一对象的概念,只要它同时含有这一对象的现实性的依据,就叫作目的。而某一物和使其目的成为可能的此物的性质相调和,就叫作这个某物形式的合目的性”。康德认为“装饰艺术、家具设计及室内装潢的美以合乎目的为要旨”,其中并未论及书籍设计,但是,“合目的性”必定要作为书籍设计的美的标准,因为不同的书籍设计针对不同的文本对象,具备实用功能。书籍设计的“自由美”是指设计不受旧有形式的拘束和限制产生的美感。

书籍的艺术性是一种感染力,感染力是书籍设计的攻心战略。艺术性强的书籍设计具有强烈的个性魅力,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来引起读者对书籍的阅读和珍藏。例如国际知名的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上世纪六十年代打破了封面设计和内页版式设计的界限,在其独创的不断运动为核心的方法论的思考下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他所作的书籍设计不仅感染了众多的读者而且其严谨的科学性与东方的哲学思维相融合的设计理念影响了几代日本设计师,并对汉文化圈的书籍设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书籍的艺术性是一种品质感,品质感是书籍设计的附加价值。书籍的附加值是指作者、出版社、书商得到原本投入到书籍设计活动中的成本之外的价值。书籍设计的艺术性是创造高附加值的手段之一。众所周知,消费者希望的是购买到价格合理、品质优良的商品,而有艺术内涵的设计能够让消费者对书籍产生品质的认同,从而实现了书籍的附加价值。

设计是为了未来,设计对美的不断追求决定了设计中必然的艺术含量。同样,书籍设计的过程应该是发现美、表现美的过程,书籍设计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性。

二、书籍设计中艺术性的缺失

杉浦康平先生说:“在五年前,到东京我的事务所还有许多令他们耳目一新的设计,如今我想看到耳目一新的设计则要到北京和首尔去。”[2]这是对我国目前书籍设计水平很好的肯定和鼓励。书籍设计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呈现了欣欣向上的繁荣局面,但是图书市场中仍然充斥着大量缺乏或者没有艺术性可言的设计,盲目跟从、形式和内容相脱节的设计比比皆是。

1.重面子,轻整体

以前的出版业,书籍涉及到设计的部分多为封面。出版社的美编负责封面的设计创作,印刷厂的工人则负责内页的文字排版,长期下来在人们的思想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书籍设计就是封面设计。只重视封面的设计,而忽视了书籍是立体的、阅读时的动态因素。近年来畅销书籍的设计中流行“看报先看题,看书先看皮”的说法,封面是书籍的脸面,直接给读者第一印象。因此多数书籍重视封面设计的眼球效应:强烈的对比色彩、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图形、煽动性的文字。这种快餐式的设计确实能吸引部分读者,但是整体感的不足使书籍缺乏艺术性。

就书籍设计整体性上存在的不足,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参考在2002年至2003年创造了旅游书销售奇迹的《藏地牛皮书》和《青年视觉》杂志的设计而有所启发?《藏地牛皮书》(图1)的作者集写作、绘画、摄影、编辑、设计等各项工作于一身,从行者的角度去考虑读者的需求,不仅封面的设计令人向往,而且内页的版式打破传统的模式,采用文字横竖斜混排、杂而不乱,达到了图文互动的效果。整本书为了防止频繁使用造成的书页脱落而预留了装订孔并以蒙肯纸印制,整体看起来淳朴、粗狂、不经意,实则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

《青年视觉》(图2)有别于众多的时尚购物指南杂志,其设计和内容更倾向于传达时尚艺术的精神和个性。这本期刊杂志,每期的主题内容都不尽相同,但是设计上却是作为套书考虑的。在每期书脊的下方设有局部的图片,当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集满一年12期,有序地放在书架上,一张完整、精美的图片就呈现在眼前。杂志本身的选题、图片、版式设计就有足够的震撼性和感染力,书脊渐渐出现的图片形象则增加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收藏的乐趣。书籍设计的艺术性不只是源于单一的视觉而应更多基于多维的、整体的考虑。

图1 《藏地牛皮书》

图2 《青年视觉》

2.设计跟风,原创性弱

艺术生命的价值在于作品的原创性。我国是出版大国,每年出版的各类书籍达二十万种之多,图书市场中的销售大战此起彼伏地上演着。一本书籍的畅销,其设计模式立刻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纵观市场中的书籍有不少模仿得较好的设计,但是本身缺乏原创精神,不能成为时代的经典之作。比如多数学术性的教材、参考书的设计就是千篇一律,几十年来很少变化:尤其是理工类的书籍几乎埋没在蓝色的海洋中,图形单调乏味、字体简陋,内页的版式更是毫无设计,似乎已经形成了不需要设计的惰性。但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原本已形成定式的书籍抛开原来的模式,就能设计出艺术性强的书籍。因此,理工类书籍的设计可以换些思路,以轻松、愉悦的人文气息来代替刻板、僵硬的印象,以感性的设计呈现理性的脉络。

3.设计工艺品化

书是知识的载体,书的基本功能是阅读,因此书籍设计的创新要注重概念与功能的统一。近年图书设计界出现了一些厚重贵的偏向,过多地依赖稀奇贵重的材质、特殊的印刷工艺、复杂的包装形式,把书籍当作工艺品来设计制作,脱离了实用、携带、阅读、成本这些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且不说这些价格不菲的书籍消费者是否能承受,想把书从函套中取出阅读也非易事。

三联书店叶雨先生的设计实践就证明了平凡是永恒的道理。他善用“减法”,用有限的印刷工艺和材质,在“量体裁衣”的基础上以手工制作的方式设计了一些看似平凡的书籍,朴素的书籍具有悠长的“诗味”至今仍默默地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图3)

图3 《我爱穆源》

三、提高书籍设计艺术性的永恒

弗洛依德认为艺术与美必能继续存在,这是一种“永恒要求”。同样,书籍设计的艺术性也是一种“永恒要求”。

1.在艺术的大家庭中汲取设计的养分

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是一个整体,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行业的专业性日渐突出,使得艺术与技术分离,艺术与设计的观念也随之变化,设计被视为艺术活动,是艺术生产的一个方面。对现代设计而言,艺术显然是设计的基础,艺术家创造性的思维,各种艺术流派为书籍设计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的参考。

2.对中国传统书籍设计的溯源

当五花八门的设计混淆着人们的视觉时,那些洋溢着质朴、沉稳书卷气的古典书籍开始让人怀念。中国传统书籍的设计中不乏优秀的表现形式,除了特有的一些版面编排形式,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装订方式也值得研究。当代的书籍设计师早已开始对尊重传统文化和设计创新突破有了新的多元的认识和探索,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技术融合,创造出新的书籍样式。吕敬人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灵韵天成——清心绿茶》这本书仿照传统线装书的形式设计,但是打眼的位置和穿线的方式做了变化,细节的独特之处显示了设计者对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表现的探索。

图4 《灵韵天成——清心绿茶》

3.与新材料、新工艺的和谐互动

书籍设计需要通过一定的材料和印制而转化成物质形态,纸质材料、印刷、装订等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能够给书籍设计的创新以灵感。新的材料、工艺创造了新的触感和视觉效果,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新工艺材料不仅能丰富书籍的文化内涵而且增强了书籍设计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书籍是文化与艺术的载体,面对电子阅读的威胁,甚至连书作为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价值也遭到了质疑。正是由于这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忧虑,反而使书籍设计作为一种艺术的独立存在变得更加重要,书籍以开本、纸张、色彩、插图、版式等营造出的艺术个性承担起了作为物质存在的书籍不能被消亡的责任。书籍设计的艺术性最终决定了书籍存在的价值,并为今后电子书的发展提供一些探索之路。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90.

[2](日)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2 .

猜你喜欢

艺术性书籍艺术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书籍
纸的艺术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